一想到企業大學,我想大家一定都會認為只有大企業才能做,但研究發現,有些中小企業也做得有聲有色,因為從企業大學 2.0 的定義來看,並不牽涉到規模,而是以能否對企業產生策略性價值來判定。
從一些文獻初步歸納,企業大學要成功,似乎都會圍繞在幾個關鍵因素:
1.企業 CEO 是否相信「人」是企業的主要競爭力?
2.企業 CEO 是否會全心參與企業大學的策略制訂、運作的協助與宣揚企業大學對企業的重要性?在這方面,Jack Welch 似乎是一直是大企業的代表性人物,他不但催生了 Crontonville,而且投入許多自己的時間對高階主管授課。中小企業的企大成功,也可以看到相同的情形。
3.企業大學本身是否有能力可以將企業大學的服務與企業策略作緊密的連結?過去我所服務的外商,一直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人力資源的最高主管,往往都是來自核心事業單位的中、高階主管,而非從人力資源部門晉升,相信其主要的用意,就是希望人力資源能展現對企業的策略性價值。在此也鼓勵訓練發展相關的專業人士,有機會不妨也到企業核心單位去歷練一下,培養自己將來能以訓練發展創造企業策略性價值的能力。
4.企業大學初期是否能找到創造策略性價值強有力的切入點?大企業就像 GE Crontonville 初期在 Jack Welch 的支持下,從領導能力發展切入,然後不斷地延伸,例如 Work Out、六標準差 ... 等。中小企業,目前看到的,似乎比較多是從本身特有內隱技術的知識管理、傳承與擴散切入。
所以說企業大學不是大企業的專利,中小企業只要能掌握到上列四個關鍵因素,也可能成立企業大學並做得有聲有色,以上是目前初步的歸納,先提供大家參考,希望在後續的研究中,能提出更多或更精準的資訊。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