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LPI國際掌門人朱春雷
在看今天的內容前,您可以回復關鍵詞" PX29 "查閱《學習路徑圖的功能與繪製流程》這篇文章。
培訓的目標是什麼?是發展員工的能力呢,還是使員工盡快勝任工作?
這兩個答案看似沒什麼區別,即員工的能力提升到一定水平,自然就能勝任工作了。而實際上,這兩個答案有很大的區別,即第二個答案中有“盡快”兩個字,這兩個字才是培訓體系的設計理念,才是學習路徑圖方法論所追求的目標。為了定義這個目標,美國培訓管理學界用了20多年的時間在研究。
學習路徑圖的方法論,就是通過提供一個結構化的學習方案,提升員工學習的效率,使其以最快的速度提升能力,從而盡快儘早地勝任工作任務,為企業創造價值。
我們把一名新員工從入職開始到獨立勝任工作為止,分成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此時,員工對企業的貢獻減去企業給他的待遇,結果是負數,也就是說,企業是虧的。另外,如果員工已經上崗(特別是管理人員),不但不能創造價值,由於其工作的低效、以及決策的失誤,還增加了時間、人工和物料的成本,抵消了其他員工創造的價值。可以說,此時員工在為企業做“負貢獻”,這種狀態持續的時間越長,企業的損失越大。
第二階段,員工能夠勝任一部分工作、或者熟練水平達到了一定程度。此時,員工的貢獻與企業的人力資源投資持平,達到了盈虧平衡點。同時,由於員工的貢獻從負數變成0,因此不再抵消其他員工的貢獻,或者拉別人的後腿,從這個角度來看,員工開始有了“貢獻”。
第三階段,此階段,員工能夠完全勝任任務個人貢獻大於個人所得,企業的人力資源投資開始有了回報,培訓的投資也產生了收益。管理產生連續性是這一階段的特徵,減少了管理者管理投入的時間,員工對任務產出的價值真正實現“正收益”。
學習路徑圖的作用,就是要壓縮第一階段所佔的時間,儘早邁入回報期。
企業培訓的目標是員工能否盡快勝任工作,而非能否勝任工作。因為只要給予足夠多的時間和資源,員工勝任工作是遲早的事。可是,在競爭環境下,利潤一方面來自於增收,另一方面則來自於節約成本,包括時間和資金的成本。因此,“盡快”這兩個字是關鍵,時間和資源的耗費意味著競爭優勢的喪失。
那麼,如何做到盡快呢?學習路徑圖的設計理念就是直接針對工作任務、而非針對能力展開學習活動,以員工在學習後能否執行工作任務為學習目標和評估標準。
在說任務模型之前,我們不能不提GE公司。GE公司是實踐這一理念的典型代表,其培訓體係是基於任務模型,而非基於能力模型構建的,因而達到了“盡快”的標準。
從1996年開始,GE公司的首席學習官Jim Williams在大量實驗的基礎上,證明了“基於能力模型構建培訓體系”是一個謬誤。他指出,能力模型(或勝任力模型)的功能是把一個公司或崗位所需的能力素質顯性化、結構化,即告訴我們該公司或崗位所需要的能力素質是什麼,但是,在採用什麼樣的學習策略來發展能力方面,能力模型的作用是有限的,甚至是誤導的。
Jim Williams通過在GE內部的實驗,以及對IBM等其它公司學習策略的觀察後發現,按照能力模型的指引,對能力進行分別培養的方法是低效的,即每次以一個單獨的能力為主題對員工進行培訓,最後依賴員工自覺地整合學習內容,轉化並應用到工作中的方法是低效的;而以典型工作任務做為培訓的主題,即每次以執行一個工作任務作為學習目標,把完成該項任務的能力作為培訓內容的學習方式是高效的。
從認知心理學分析,能力素質模型是結構化的知識,不是流程性的知識。簡單地講,能力模型可以回答我們什麼能力是所需要的,但不能告訴我們如何培養這種能力。因此,“以能力為導向的培訓體系建設”或者基於能力模型構建培訓體系”以及其它的類似的指導原則都是完全錯誤的設計理念。
說到這裡,估計大多數人沒有弄明白為什麼以任務模型比能力模型更有優勢。舉個例子:比如,“溝通技巧”培訓,這是一項能力。
如果以“溝通技巧”為主題,對員工進行培訓,然後依靠員工自己去理論聯繫實際,自覺地把所學的溝通技巧結合工作任務加以應用,並最終促進工作任務的完成,只是培訓設計者的一廂情願。
試想一下,如果當員工完全掌握“溝通技巧”這項能力後,應用到“客戶拜訪”或“終端銷售”,員工能完成這些任務嗎?答案很明顯是否定的,為什麼?因為員工還需具備產品知識、表達技巧、談判技巧、商業意識等多項能力。可悲的是,目前多數能力模型僅僅是針對公司或崗位能力的整體概述,而非針對某一具體工作任務的能力描述,使用者難以用一個能力完成一項任務,但這種方式又被許多企業信奉著。
這種就是“基於能力模型構建培訓體系”的實踐,不但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資源,沒有達到“盡快”的標準,而且因為無法操作三級和四級的培訓評估,對於是否達到了學習目標也無從驗證。如果用任務模型設計“溝通技巧”的培訓項目又如何呢?
依據學習路徑圖的方法,以工作任務本身即《客戶拜訪》作為培訓課程的名稱和目標,把產品知識、表達技巧等能力結合客戶拜訪的任務流程,設計到培訓課程裡,以學員在結束培訓後,是否能力獨立、自信、少問、無錯地執行客戶拜訪任務為評估標準,就克服了《表達技巧》《人際溝通》等以溝通技巧單一能力為內容的培訓課程的局限性,大幅度提高了通用能力與具體任務的切合度,降低了員工學以致用的難度。實踐證明,這一設計理念大幅提高了學習的效率,加速了人才成長的步伐。
能力模型從任務分析中來,必須回歸到任務中去,在升級為任務模型後才能被使用。培訓管理員只有以任務模型為基礎,才能描繪出切實有效的學習路徑圖,使你的員工“盡快”地勝任工作。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