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震球顧問
大部分的職能建置專案,完成後,第一個應用就是職能評鑑,但自己一路做職能專案下來,除了為了職能模組驗證會議外,一直非常反對一開始就做職能評鑑這件事,上上週, 中國 HP 邀請我去教一個管理品質評鑑的課程,又讓我心中昇起對評鑑的「排斥感」。
首先,讓我們想想評鑑的意義何在?評鑑有消極與積極兩種作法,消極的作法是將評鑑當作一個診斷工具,利用這個工具瞭解職能的缺點,進而設法找尋改進之道,從邏輯的角度來看,這樣的作法是正確的,但從變革的角度來看,這是讓人感到高度挫折的,例如我們產出了管理職能,然後進行管理評鑑,對受評鑑者,會產生種種的懷疑與排斥,例如公司到底為什麼「突然」做這件事,是不是要裁員?公司真的會因為有了管理職能就會一夕間變得更重視人力資源嗎?評鑑的東西,因為沒有參與,很多東西我都不是很瞭解,做評估有意義嗎?評鑑成績好,有何好處?評鑑的不好,會有什麼後果或公司可以協助我什麼?對評鑑內容的不瞭解與猜疑,很容易地讓評鑑的診斷意義變了調,一旦職能的導入,在第一個時間點就遭到疑慮、讓人缺乏信心,就落入了沒能一鼓作氣,自然後續的工作就再而衰、三而竭了。
因此,我一直認為應當採取比較積極的評鑑作法 - 評鑑是在別人瞭解與學習過後,用來檢核與確認學習的成果,就像考汽車駕照,不是一開始什麼都不懂就請你先開,用考試把你當掉,再告訴你該如何開車,而是請你先在教練場上學習過後,已經學過、甚至熟悉後,最後利用考試來檢核與確認你是否確實具備了開車的能力,導入職能也應該如此,先從甄選、訓練發展開始,再融合到績效評核,最後作接班人計畫或人才管理 (Talent Management),讓目標對象先有機會學、有機會用,最後再來確認成效。
記得我們的第一個職能甄選專案,我們只有很簡略的提到使用了職能技術,把大部分的工作花在如何轉化職能到甄選應用上,客戶用了一陣子,有一家同業聽說他們用職能作甄選很有成效,問他們的一位主管是如何作的?那位主管只說我們有共同的選才標準,透過背景資料、測驗與口試,讓我們的選才有很好的效率與正確性,對話中,連職能這兩個字都沒提到,但卻是肯定了,如果有一天,HR 告訴他,我們使用的是職能技術,我想那位主管應該會說:「是喔!職能技術還蠻有用的」。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