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震球顧問
近兩年來,績效管理成為企業與人資非常重視的主題,也紛紛在績效管理中納入了西方目標管理 (Management by objective) 的實務,似乎在採納的過程中,陷入了一些迷思,反而失卻了西方績效管理的精神。
目標管理的最大特色就是重視工作的結果,並將工作結果量化成為具體的數據來進行管理,許多的主管很能接受這樣的概念,但往往卻矯枉過正,反而落入了一些迷思,包括:
1. 什麼都想量化
績效管理一般會考核工作與職場行為,工作當然可以盡可能量化,但硬要去量化職場行為,就會產生問題,例如職場行為的團隊合作,什麼叫做團隊合作做得很好?什麼叫做得不好?幫團隊多分擔幾次工作與提供一個好點子提升團隊的凝聚力,那個應該得分比較高?還是不可避免會有主觀判斷的因素,一定要去量化,只有大量消耗腦力與溝通,卻不見得會得到共識。
2. 什麼都要比較
一個部屬有許多的工作與職場項目,例如一個業務,要做到業績,也要維繫客戶的滿意度,業績達成率 120%,但客戶滿意度卻是 80分,如果一定要在業績達成率與客戶滿意度兩者間,找到一個轉換的公式,也是很費腦筋且不容易達成共識的事。更有主管想跨部門比較,討論研發人員得分 120 分與業務人員得到 120 分,誰應該得到比較好的績效評等,那就更有得傷腦筋了。
3. 想做到絕對的公平
一有量化,主管就想把績效管理當成算數來作,把所有的績效管理項目都量化,並將 A, B, C, … 等管理項目透過權重來比較,最後以加一加,乘一乘,就能很公平的說得到 90 分的同仁表現比得到 85 分的同仁好,為了達到這種「境界」,就不斷地再落入前面什麼都想量化與什麼都要比較的陷阱。
會落入上述的陷阱,就是大家把績效管理的重點都放在「評核」上,或許主管與人資們該好好的思考一下:(1) 評核真的是績效管理最重要的重點嗎?(2) 什麼才是績效管理的精神?
自我 1988 年加入美商,就已經是採用近兩年國內企業大力推廣的績效管理制度,然而,很清楚的是:績效管理的重點根本不在考核,它真正的精神是:
1. 對企業:透過目標管理制度與績效管理的結合,達成企業的經營目標,並能有效留住優秀的人才。
2. 對員工:透過清楚的目標設定與職場行為要求,對工作有很好的方向感,為了達成目標,進行學習而獲得成長,最後達成或超越目標時,獲得成就感與工作的滿足感。
3. 對主管:透過對每位部屬的目標設定與職場行為要求,(1) 有效地將自己部門的工作分配出去,確保公司對部門的要求能達成, (2) 賦予部屬工作的責任感,(3) 創造了主管與部屬間溝通、檢討與指導的平台,進而建立彼此的信任感。
因此,績效管理的重點不在考核,而在主管的培養,讓主管有足夠的能力,尤其是目標設定、部屬溝通與部屬指導這三項能力,如何讓部屬有清楚的方向感、對主管有信任感、在工作中得到主管的指導與協助獲得成長與成功。考核只是最後反應部屬的貢獻,並讓他感到付出與收穫是對等的。希望大家作績效管理時別掉入過份強調「考核」的陷阱。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