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宇數位市場研究團隊
根據調查指出,2016年美國預計將有50%的民眾擁有平板電腦、80%以上擁有智慧型手機。而企業採用的速度也以指數成長,預估2017年將有24億工作者使用智慧型手機處理公務。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正快速改變人們取得資訊的方式,並逐漸影響生活和工作習慣。
Information on Demand 你要,即可得
這一兩年來,辦公室嗅到一股行動科技革命的味道正在發酵中,你可能會發現愈來愈多的同事將自己的行動裝置連上公司網路、處理公務、收發e-mail等。這樣的情況事實上已在歐美大行其道,於是興起一個新名詞─BYOD (Bring Your Own Device) 帶自己的行動裝置來上班。
在台灣,已有不少企業認同BYOD有助於提升員工在工作上的便利性與效率,進而帶動企業行動化應用的需求浮上檯面,使得越來越多資服廠商紛紛研發行動裝置應用的解決方案,並結合雲端服務規劃相關配套措施,逐步實現「Information on Demand」,享受行動裝置帶來的正面效益。
BYOD的兩難 老闆最知道
事實上,BYOD就像任何新事物一樣,有好的影響當然也會有不好的一面。它對企業來說像是雙面刃。雖然員工用自己的行動裝置工作,可以幫公司節省硬體建置成本,工作效率因此提升,但另一方面,個人設備進入企業網路,一旦控管失當,企業猶如門戶洞開,造成機密外洩,或者敏感資料面臨使用風險等,如何取得企業營運效率和資安的平衡點,正是老闆費心苦思之所在。
然而,因恐慌而採取防堵手段並非良策,若有心人士想竊取機密,利用手機的相機和錄音功能一樣能達到目的。所以行動裝置本身不是問題,而是企業需要借助員工的行動裝置欲達成何種目的、解決什麼問題、抑或改善哪些服務流程,才是企業行動化應用的核心精神。
不過,目前大多數的台灣企業還是因為資安和行動裝置安全控管等議題,對於BYOD採取觀望的態度,只有少數企業看好行動化帶來的效益,並且鼓勵員工使用自己的裝置。雖然邁開的步伐不是很大、速度有點慢,然而我們相信這是一個美麗的開端,引領我們迎向趨勢的浪潮。
而你今天BYOD了沒?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