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怡甫
輔仁大學教師發展與教學資源中心資深教學設計師2013.1 評鑑雙月刊第41期
輔仁大學教師發展與教學資源中心資深教學設計師2013.1 評鑑雙月刊第41期
2012年6月,致力於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classroomwindow網站分析近500位實施過「某種教學策略」的教師之線上問卷回饋,得到以下統計結果:
● 88%的教師表示實施這種教學策略後,提升了自己的工作滿意度;其中46%的人表示工作滿意度是「極顯著提升」。
● 67%的教師表示學生的考試成績有顯著改善。
● 80%的教師表示學生的學習態度有顯著改善。
● 99%的教師表示明年仍會再使用這種教學策略。
● 許多教師表示不會再回頭使用傳統(講授)模式教學。
● 67%的教師表示學生的考試成績有顯著改善。
● 80%的教師表示學生的學習態度有顯著改善。
● 99%的教師表示明年仍會再使用這種教學策略。
● 許多教師表示不會再回頭使用傳統(講授)模式教學。
究竟是什麼教學策略能產出這樣傲人的成果?答案是「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room)。
實施翻轉課堂的二大關鍵
翻轉課堂亦稱為翻轉教學(flip teaching)、翻轉學習(flip learning)或反轉課堂(inverted classroom),其實施的關鍵有二:
1.上課前,教師將自錄的講授內容(或相關的現成素材)上傳或連結到學習平台,學生在平台上「自主學習」這些內容並記錄學習上碰到的問題。
2.上課時,教師回應學生自學時碰到的問題,並進行以討論為主的合作學習或個別指導。
這種由學生先自學線上教材,再於課堂上由教師解惑、引導討論與實作的模式,翻轉了傳統──先由教師在課堂講授,再由學生回家做作業的形式,故稱翻轉課堂。
翻轉課堂不是新鮮事
儘管近幾年翻轉課堂模式迅速成為教育界的發燒顯學,但這種教學策略卻並非嶄新的創見:
● 1990年代,哈佛大學物理系教授Eric Mazur有感於學生會考試卻不會活用知識,於是要求學生「課前」須預習,然後藉由網路反映預習碰到的問題;而Mazur在課堂上也不再「講授」,而是將時間用來回應問題,引導學生作思辨討論與合作學習。
● 2000年,J. Wesley Baker在第11屆大學教學國際會議上發表以「classroom flip」為題的論文,強調教師應該「從講台上的聖人轉型為學生身旁的指引者」(from sage on the stage to guide on the side)。
● 2004年,擁有麻省理工學院與哈佛雙碩士學歷的避險基金分析師Salman Khan,為了幫表弟補習數學而上傳自錄的教學解說到YouTube,未料此舉獲得廣大網友好評;2009年Khan成立可汗學院(Khan Academy),開始專職在YouTube上提供多達3,600部──涵蓋數學、理化、生醫、金融、歷史、公民、天文學、美術史、經濟學,以及電腦科學等教學短片,此不啻為翻轉教學與自學之素材寶庫。
● 2007年,美國科羅拉多州Woodland Park高中的化學老師Jonathan Bergmann與Aaron Sams,為了讓缺課的學生能順利補課並跟上進度,採用了翻轉課堂模式,獲得極佳成效,兩位老師遂將此模式定名為「flipped classroom」,並開始宣傳推廣;自此翻轉課堂模式迅速在美國幼稚園到高中(K-12)與高等教育中擴散茁壯。
翻轉課堂就是混成學習
翻轉課堂在本質上就是一種混成學習(blended learning)應用。這種混合課堂與線上學習的培訓模式,在講求效率與效用的企業中早已行之有年。Nick Van Dam於2003年出版The e-Learning Fieldbook一書,引述德勤顧問公司(Deloitte Consulting)新手經理人的混成培訓模式,如圖一所示,階段一的線上自學與階段二的面對面小組討論,不就是翻轉學習的最佳寫照嗎?
源自學校教學變革的翻轉課堂與企業培訓行之有年的混成學習,兩者殊途同歸的意涵在於彼此不約而同地找到了一種數位經濟時代兼顧學習效率與效用的「一致性模式」;此一致性模式的擅場可解讀為:現代學子的職場「就業力」(employability)養成需求,已促使學校課堂的學習方式漸趨與職場講求科技、實務、社交與能力導向的培訓模式一致;這個趨勢,一方面是數位經濟社會成熟與N世代學子特質的雙重效應下,教師必須藉助精心調配的混成學習,來確保學習動機與成效的增進;二方面則是教育單位因應全球畢業學子就業困難現象,必須調整「教師為中心」的傳統講授式教學,轉為以養成就業力──激發學生批判思考、問題解決、社交合作與實作創新等能力的「學生為中心」式教學。
從認知學習觀點 解讀翻轉課堂成效
從Benjamin Bloom的認知領域教學目標觀點分析,圖二顯示從傳統講授為主的教學到翻轉教學的成效轉變,在左邊重視課堂講授的傳統教學情境裡,教師能訓練學生的多半是低階的「記憶」與「理解」思維能力;到了中階的「應用」與「分析」能力,一般還能藉練習、實驗與測驗達成,但最高階的「評鑑」與「創造」能力則常因講授模式先天上的時間有限與互動不足,而無法由教師引導完成。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