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連結
敬業員工出現流失,其背後是人力資源管理體系出現了問題。企業該如何有效調配、激勵、培育那些有潛力、敬業的員工?讓敬業的員工得到合理回報,讓偷奸耍滑者無立足之地,這樣才能真正發揮人力資源優勢,這樣的企業才有希望和未來。
先說一家公司的真實例子,蘇州一家金屬加工企業有大約200名員工,年產值近2億元。隨著企業規模化發展,公司需要內部提拔一批員工走上管理崗位,2014年初公司總經理開始著手考察具備管理潛質的員工,首先從自己熟悉的員工或經常與自己溝通的員工入手,經過一番明察暗訪,最終任命了一批新管理者。可是僅僅過了半年時間,由於這些新任管理者不能服眾,於是出現一批務實、敬業的老員工離職。為此,公司總經理非常惱火:不提拔內部員工時你們說我不給員工機會,而現在提拔了一批員工,又出現另一批員工離職,我到底怎麼做員工才能滿意?
其實,這家公司總經理比較喜歡用那些平時圍著自己轉的人,而真正安心做事又不喜歡圍著領導轉的員工自然就沒機會了。這家公司的敬業員工出現流失,其背後是人力資源管理體系出現了問題。這種現象在不少企業都存在。那麼,企業該如何有效調配、激勵、培育那些有潛力、敬業的員工呢?
建立任職資格管理體系:明確企業用人標準
任職資格管理體系就是要建立企業崗位體系的用人標準,明確什麼樣的人才是企業所需要的。基於崗位任職標準管理體系是人才識別的地基工程。
以軟體工程師為例,在明確其任職資格標準后,對不同級別的軟體工程師的評價就有了具體標準。比如助理、初級軟體工程師只需要把分到手頭的任務做好就可以了,通常對子模塊的及時準確完成負責;中級、高級的軟體工程師則是對模塊、系統負責,解決所負責項目中的一般問題,確保項目成功;資深軟體工程師或主任軟體工程師則需要對公司的重大項目負責,在專業領域方面,對技術平台、產品平台負有一定責任,對產品的市場成功負責等。
建立崗位晉級管理體系:讓員工各得其所
針對不同類型的崗位取消論資排輩,以能力論英雄,建立職業發展通道,配套相應的薪酬勾稽機制。員工可以根據個人的特質,選擇適合自己的發展路徑,沒有必要全部湧向管理職位。如果一名員工不具備管理才能,通過任勞任怨的苦幹也能體現價值,做到資深員工,工資收入相當於經理崗位。
在海底撈學歷不再是唯一條件,工齡也不再是必要條件,這種沒有論資排輩不拘一格選人才的晉陞政策,使企業員工擁有平等的職業尊嚴。如果想讓服務員對客人態度好,就必須讓服務員感到幸福,這不僅要有合理的物質待遇,還要營造公平的內部環境,因此員工在服務過程中笑得真誠,客戶在消費過程中就感受到燦爛的關懷。
建立薪酬績效考核體系:讓員工動力澎湃
薪酬績效體系說到底就是一種利益的驅動機制,是企業員工的動力機制所在,需要鮮明表明企業的價值分配導向:什麼樣素質的員工、員工什麼樣的行為、員工的產出結果如何衡量。一個好的薪酬激勵機制可以使企業生機勃勃,一個差的薪酬激勵機制可以導致企業走向衰敗。
比如,華為公司在薪酬績效體繫上率先亮劍,敢於打破過去的傳統薪酬管理體系,內在邏輯就是要贏得客戶的信任,使自己具有競爭力,在市場上能存活下來,就要為客戶服好務,就要選拔優秀的員工,而且這些優秀員工必須要奮鬥。要使奮鬥可以持續發展,必須使奮鬥者得到合理的回報,並保持長期的健康,所以華為薪酬重點向優秀的奮鬥者傾斜。正如《以奮鬥者為本:華為公司人力資源管理綱要》一書中所講,華為的核心競爭力來自於它的核心價值觀:以客戶為中心,以奮鬥者為本,長期艱苦奮鬥。華為股票之所以值錢,是因為華為員工的奮鬥,如果員工都不努力工作,華為股票就會是廢紙。
是誰在拯救公司,確保財務投資者的利益呢?一定是奮鬥的員工。作為股東應該獲得合理回報,但如果奮鬥者和勞動者沒有更好的利益保障,股東的回報又從哪裡來呢?
敬業員工出現流失,其背後是人力資源管理體系出現了問題。企業該如何有效調配、激勵、培育那些有潛力、敬業的員工?讓敬業的員工得到合理回報,讓偷奸耍滑者無立足之地,這樣才能真正發揮人力資源優勢,這樣的企業才有希望和未來。
薪酬績效體系說到底是一種利益的驅動機制,是員工的動力機制所在,要鮮明表明企業價值分配導向,以保持企業勃勃生機。
先說一家公司的真實例子,蘇州一家金屬加工企業有大約200名員工,年產值近2億元。隨著企業規模化發展,公司需要內部提拔一批員工走上管理崗位,2014年初公司總經理開始著手考察具備管理潛質的員工,首先從自己熟悉的員工或經常與自己溝通的員工入手,經過一番明察暗訪,最終任命了一批新管理者。可是僅僅過了半年時間,由於這些新任管理者不能服眾,於是出現一批務實、敬業的老員工離職。為此,公司總經理非常惱火:不提拔內部員工時你們說我不給員工機會,而現在提拔了一批員工,又出現另一批員工離職,我到底怎麼做員工才能滿意?
其實,這家公司總經理比較喜歡用那些平時圍著自己轉的人,而真正安心做事又不喜歡圍著領導轉的員工自然就沒機會了。這家公司的敬業員工出現流失,其背後是人力資源管理體系出現了問題。這種現象在不少企業都存在。那麼,企業該如何有效調配、激勵、培育那些有潛力、敬業的員工呢?
建立任職資格管理體系:明確企業用人標準
任職資格管理體系就是要建立企業崗位體系的用人標準,明確什麼樣的人才是企業所需要的。基於崗位任職標準管理體系是人才識別的地基工程。
比如,聯想集團是國內比較早建立任職資格管理體系的企業。聯想任職資格模型(CBC)從能力(投入)、行為(過程)、貢獻(產出)三個角度對員工進行評價。任職資格管理把過去的靜態人員管理,從關注學歷,轉化為動態人員管理,既關注學歷,又關注行為方式,更關注結果、貢獻。由於明確了不同等級人員的用人標準,應用這套標準體系可以淘汰那些假人才,激活那些真人才。
以軟體工程師為例,在明確其任職資格標準后,對不同級別的軟體工程師的評價就有了具體標準。比如助理、初級軟體工程師只需要把分到手頭的任務做好就可以了,通常對子模塊的及時準確完成負責;中級、高級的軟體工程師則是對模塊、系統負責,解決所負責項目中的一般問題,確保項目成功;資深軟體工程師或主任軟體工程師則需要對公司的重大項目負責,在專業領域方面,對技術平台、產品平台負有一定責任,對產品的市場成功負責等。
在崗位任職資格基礎上,配套建立各職系的人員測評管理體系,結合任期的全面考核評價,輔以競聘上崗體系,這樣任職資格體系才能落到實處。
建立崗位晉級管理體系:讓員工各得其所
針對不同類型的崗位取消論資排輩,以能力論英雄,建立職業發展通道,配套相應的薪酬勾稽機制。員工可以根據個人的特質,選擇適合自己的發展路徑,沒有必要全部湧向管理職位。如果一名員工不具備管理才能,通過任勞任怨的苦幹也能體現價值,做到資深員工,工資收入相當於經理崗位。
海底撈在員工發展通道上做出了很好的實踐。除了財務總監和工程總監兩個特殊崗位外,全部從基層服務員做起。「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將必發於卒伍。」無論是大學生還是從農村來的農民工一視同仁,同處在同一個起跑線上,通過一套完整的內部培養、內部評級和內部晉陞制度,使真正的英雄從本職工作脫穎而出。任何員工都有三條晉陞途徑可以選擇:
管理線:新員工—合格員工—一線員工—優秀員工—領班—大堂經理—店經理—區域經理—大區經理。
技術線:新員工—合格員工—一級員工—先進員工—標兵員工—勞模員工—功勛員工。
後勤線:新員工—合格員工—一級員工—先進員工—辦公室人員或者出納—會計、採購、技術部、開發部等。
在海底撈學歷不再是唯一條件,工齡也不再是必要條件,這種沒有論資排輩不拘一格選人才的晉陞政策,使企業員工擁有平等的職業尊嚴。如果想讓服務員對客人態度好,就必須讓服務員感到幸福,這不僅要有合理的物質待遇,還要營造公平的內部環境,因此員工在服務過程中笑得真誠,客戶在消費過程中就感受到燦爛的關懷。
建立薪酬績效考核體系:讓員工動力澎湃
薪酬績效體系說到底就是一種利益的驅動機制,是企業員工的動力機制所在,需要鮮明表明企業的價值分配導向:什麼樣素質的員工、員工什麼樣的行為、員工的產出結果如何衡量。一個好的薪酬激勵機制可以使企業生機勃勃,一個差的薪酬激勵機制可以導致企業走向衰敗。
比如,華為公司在薪酬績效體繫上率先亮劍,敢於打破過去的傳統薪酬管理體系,內在邏輯就是要贏得客戶的信任,使自己具有競爭力,在市場上能存活下來,就要為客戶服好務,就要選拔優秀的員工,而且這些優秀員工必須要奮鬥。要使奮鬥可以持續發展,必須使奮鬥者得到合理的回報,並保持長期的健康,所以華為薪酬重點向優秀的奮鬥者傾斜。正如《以奮鬥者為本:華為公司人力資源管理綱要》一書中所講,華為的核心競爭力來自於它的核心價值觀:以客戶為中心,以奮鬥者為本,長期艱苦奮鬥。華為股票之所以值錢,是因為華為員工的奮鬥,如果員工都不努力工作,華為股票就會是廢紙。
是誰在拯救公司,確保財務投資者的利益呢?一定是奮鬥的員工。作為股東應該獲得合理回報,但如果奮鬥者和勞動者沒有更好的利益保障,股東的回報又從哪裡來呢?
讓敬業的員工得到合理回報,讓偷奸耍滑者無立足之地,這樣才能真正發揮人力資源優勢,這樣的企業才有希望和未來!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