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雲端世代來臨,行動學習結合雲端服務已成趨勢。傳統的教學環境漸漸進化為互動、即時與零空間限制,達到Anytime、Anywhere的學習概念,搭配創新創意的雲端應用,提供人們生活的便利。
「行動學習」(Mobile Learning)顧名思義就是跨越時間和地域限制,只要學習者使用行動裝置,透過無線通訊傳輸技術,就能自主學習的一種學習方式,使得網路學習可跨越空間、時間的藩籬及界限。
行動學習主要的便利在於,透過雲端服務後,即可儲存大量與多元的學習內容取代厚重書本,以及滿足隨時隨地進行學習的機動性。例如:學生及教師可以在通勤時完成作業或課前預習;企業員工也可以利用時間自主學習以增進工作能力,或是執行工作支援(Job-aids),有效促進員工時間管理的效率,將空檔轉化成有生產力的活動。
|
行動學習的重點在於學習內容的設計。國外e-Learning廠商OnPoint Digital的執行長Robert Gad提出,行動學習的內容共分成7個層次:Level 1是一般文字簡訊;Level 2則是互動式簡訊,如MMS;Level 3為結合語音的投票或回應系統等;Level 4是透過行動載具提供參考資料,像PDF、簡報檔案等;Level 5為有經過教學設計、較完整的學習元件;Level 6則是包含影音、動畫等更豐富的媒體;Level 7就是可以與環境結合的感知內容,例如擴增實境、GPS定位資訊等等。
一般來說,基本手機可以做到Level 1至Level 3的內容傳遞,Level 4至Level 7則只能透過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來達成。因此,在開始進行行動學習內容的設計之前,必須先以載具的應用來決定內容種類。現階段大部分人對行動學習的認知,係指Level 4至Level 7。
其次,根據Brandon Hall報告指出,行動學習是具備了機動性、無所不在、隨時可以取得資訊、可與環境結合、有連結性,更是非常個人化的載具,因此在設計行動學習內容的同時,要先將行動學習的特性包含進去且充分利用後,來解決一般傳統數位學習無法達到的效果。
依上述可知,通常使用行動學習多半是在通勤或是馬上需要資料的時候,所以內容(Content)要讓使用者在短時間內迅速找到,並提供確切的資料。由此可知,行動學習最適合的長度建議控制在5~10分鐘,或者採取模組化設計,將全部檔案不超過5頁為主。資訊過多只會讓使用者無法即時搜尋或閱讀,導致失去了行動學習的最初目的。
除此之外,若在教育或學習上搭配雲端創新服務時,該從教育機構、教學者與學習者三方面的立場考量,同時利用網站服務技術和應用程式的結合,發展出更多元且有效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讓教育機構實現傳遞知識的使命之餘,也能讓教學者藉由不同的教學模式因材施教,讓學習者獲取知識。(本文由一宇數位科技技術長吳剛志提供,陳芃菁整理)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