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董事學會昨天公布「2014年華人家族企業報告」,台灣董事學會發起人蔡鴻青表示,台灣上市櫃公司在兩岸三地中,家族企業比率最高,但規模最小、持股比率最低,控股結構最為複雜,且負責人平均年齡60歲,面臨家族接班問題最為嚴重,值得社會重視。
蔡鴻青表示,兩岸三地上市櫃公司中,華人家族企業比率達49%,其中台灣高達74%。台灣一千四百多家上市櫃公司當中,有一千一百家家族企業,比率遠高於香港的52%與中國大陸的32%。
台灣家族企業近年來主要靠營收成長,獲利率卻沒有成長很快,且規模相對小,平均市值僅五點二億美元,居兩岸三地之末,香港則是台灣的二點四倍;台灣規模在五億美元以下的家族企業比率高達85%,遠高於香港(75%)與中國大陸(45%)。
台灣家族企業雖多,但家族持股比率偏低,平均持股比率僅38.4%,低於香港的47.2%。但台灣家族企業多半透過關係企業交叉持股,合計家族財富達2.9億美元,持有資產一點八兆美元資產,資本槓桿比率7.3倍,比中(3.7)港(4.5)多出一倍。
台灣家族企業不僅持股分散,控股模式又相對複雜,除了投資公司、關係企業與海外公司控股,部分持股還透過財團法人、壽險與信託帳戶,也導致分家相對困難。
另外,台灣家族企業普遍多角化經營,全台前30大企業平均每家企業控有4.6家上市公司,未來交棒又將面臨分家或分業的困擾。
蔡鴻青說,台灣在兩岸三地經濟發展較早,家族企業完成接班比率27%,比中港二地要高,很多企業目前都是第二代接班,不過現任負責人平均歷練33年,平均年齡接近60歲,比香港的57歲與大陸53歲都高,由於家族企業一般需要十年時間完成接班,台灣家族企業傳承問題比中港二地嚴峻。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