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北京奧運,當地主國以51面金牌風光「超英趕美」、躍居世界體壇超強時,大陸網民卻忙著為「海外軍團」掀起口水戰。像是中國前女子排球隊主教練郎平,在出任美國國家女排教練3年後,率隊一舉擊敗衛冕的中國女排,讓前往現場觀戰的中共國家主席胡錦濤大失面子,也引起部分民眾群情激憤。
其實,本屆京奧,中國才是「海外借將」的最大受惠國,總計重金禮聘的外籍教練達38位,包括讓中國拿下男子擊劍金牌的法國籍教練包爾,來自立陶宛、率中國男籃搶進8強的籃球教練卡茲勞斯,當然還有令台灣棒球輸得難堪的美籍總教練拉斐爾。
尤其近20年來,亞洲的經濟實力已和美國、歐盟三足鼎立,但人才養成的速度卻遠遠跟不上需求。嚴重的「亞洲人才荒」,已使這個區域成為人才爭奪的主戰場。
地處這機會處處、人人都在摩拳擦掌的東亞新興區,台灣在這場人才爭奪戰中有何優劣勢?該如何自處,才能長保戰果?
對於包括東亞國家在內的各開發中國家而言,高階人才的國際移動向為常事。尤其台灣早年戒嚴、國共對立時期,菁英青年以留學美國為踏板,學成後往往滯美成家立業。這種「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的現象,早年曾招致日前剛去世的「鐵頭部長」趙耀東大肆撻伐,畢竟對百廢待舉的開發中國家而言,高階腦力流失,對國家發展的影響不言可喻。
風水輪流轉,1980年代中期美國生產力不振,許多留美學人又因種族「玻璃天花板」而面臨中年升遷瓶頸。當時正逢台灣產業轉型升級,蓄積海外多年的人才庫此時正好派上用場,資訊、電子等專業人士絡繹回國,尋找就業或創業的機會。包括1985年由美商通用儀器公司總裁任內回台擔任工研院院長、之後一手創立台積電晶圓代工王國的張忠謀在內,人才回流,為台灣高科技產業奠下了堅實的基礎。
去去去,去「中」國?
至於這一波的亞洲人才爭奪,同樣起因於區域內外「我長彼消」的經濟拉鋸戰,只是情況較以往更形激烈。
近10年,亞洲可謂「全面崛起」──包括東亞的中國大陸、南亞的印度,以及亟欲進行現代化的中東富裕邦國如杜拜等,每個國家都有旺盛的企圖心,提供了數不盡的發展機會、花不完的大把鈔票,獨獨缺少學養與經驗俱足、可以承擔大任的人才,令政府與業界跳腳不已。
不僅亞洲人才「內需」吃緊,這幾年歐、美、日各大廠商,不論是英特爾、微軟或家樂福,莫不把亞洲、特別是中國大陸,視為採購、生產、研發及行銷的重鎮。這些環節都需要在地高階人才的襄助,進一步激化了亞洲的人才爭奪。
「亞洲人才供需失衡,主要集中在產業管理人才和產業科技人才。」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林建山為文指出,據美國杜克大學估計,在印度,2005年畢業的工程師有35萬人、中國有60萬人,相形之下,美國只有7萬人。問題是,中、印人才數量雖多,但在現代化產業環境中的磨練時間還太短,不足以應付激烈的國際競爭。
為了因應人才短缺,並記取2005年美國資訊兩大龍頭微軟和Google,為了爭奪台灣出身的全球副總裁李開復而對簿公堂的教訓,「許多業者已放棄過去單打獨鬥的老方法,改採集體徵才,甚至達成『互不挖角』的君子協定,」林建山指出。
入不敷出,人才「逆差」
在此波亞洲人才競爭中,與中、韓、星、港等對手國相比,台灣人才挾著中文、英文「雙聲帶」優勢,製造、管理都根柢紮實的強項,自然是各方人馬覬覦的對象。
例如2007年底,日本東芝企業兩度來台招募工學院研究所畢業生,還出機票把初試合格者送往日本總公司面試,錄取者起薪約合台幣5萬9,000元;今年5月及8月,新加坡科技業者也兩度來到竹科舉辦聯合徵才。台灣人才「高貴不貴,質量均優」的形象備受肯定,媒體更以「10,000個亞洲飯碗,專找台灣人!」為題大肆報導。
只是,對個人有利的,對國家整體未必是好事。台灣人才各方叫好固然光榮,另一方面,台灣也要能吸引各方人才、特別是高階的國際化人才來歸,才是一種健康的平衡。
在這一波亞洲人才爭奪戰中,台灣究竟是人才的移入國還是移出國?會不會出現「人才贏了,國家卻輸了」的窘狀?
大陸老闆,台灣員工
在「移入」方面,根據勞委會統計,在台工作的外籍專業人士數量持續成長,於2007年6月時達到3萬815人的歷史新高,今年7月亦有2萬9,306人。
然而,即便台灣吸引人才的腳步不曾停歇,與其他國家相較,台灣依然落後一大截。
根據麥肯錫的研究,外籍經理人占企業內高階主管的比例,在全球前100大企業平均為11%,美國前100大企業有5%,韓國4%,中國大陸及印度3%,而台灣則只有2%。只有在台灣全球化程度最高的高科技產業的前100大公司中,外籍經理人任高階主管的比例才達到4%,但依然大幅落後於全球前100大的平均水準,顯見台灣企業對於國際高階人才的吸引力相對不足。
高階人才吸收無力,另一頭卻看到本土人才大量流出。
故估計,在中國大陸的台商加台幹,總人數已逼近150萬人。「104人力銀行」行銷總監邱文仁更指出,近年有許多台籍高階經理人願意赴大陸工作,其中不乏願意進入陸資企業者。
「『大陸人當台灣人老闆』的情況,未來將愈來愈多。」前不久才有4位同事被挖角到中國線上商務平台「阿里巴巴」的邱文仁,感受顯然很深刻。
「薪」事誰人知?
在這波方興未艾的人才爭奪戰中,台灣的優劣勢究竟何在?
日前新加坡大舉來台徵才,最直接的因素就是台灣科技業自今年開始實施的「分紅費用化」制度,使得高科技產業的薪資與外國相比逐漸失去競爭優勢。
以竹科為基地的高科技產業員工,向來有「科技新貴」之稱,因為其收入中有很大的一塊是來自分紅配股。只要公司股價表現亮眼,其收入就跟著膨脹,不僅高階經理階層坐擁鉅額配股,基層員工也興起「逐股票而居」的風氣。
然而為求財報準確,在「分紅費用化」制度於今年元月實施之後,這些分紅配股都必須列入會計帳中,視為公司的支出費用並予以扣除,此舉勢必拉低公司整體盈餘,「可能現在號稱每股盈餘5元的,未來只剩0.5元!」一位股市分析師表示。
分紅費用化之後,為了保持盈餘數字「好看」以免股價崩盤,未來公司將不敢再以濫發股票、稀釋小股東獲利作為犒賞員工的手段。這對於營運績效較佳的公司如台積電、聯發科等或許不成問題,但績效較差的公司,員工的「甜頭」就難免大幅下滑。
聯電榮譽董事長曹興誠即表示,分紅配股是台灣過去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分紅費用化將造成國內企業成本增加、難以抵擋外資挖角。來台徵才的新加坡微電子研究院院長況頂立,更直指新加坡的優勢,就在於能夠提供更高的月薪,砸錢搶人的利誘策略威力不小。
人才,志在四方
論薪資條件,台灣不如日、港、星,而以人才展現實力的舞台來看,台灣則有內需市場狹小、國際化程度不足、揮灑空間受限的缺憾。
「數位之牆」網站創辦人、曾任台灣新浪網總監、台灣大哥大行銷副理、3G威寶電信行銷經理等職的黃紹麟,2006年起進入中國大陸的網路公司51.com工作,原因之一就是為了尋求更大、更有挑戰性的舞台。
「網路是拿『人潮』換『錢潮』的行業,與大陸動輒上千萬、上億的用戶量相比,台灣的網路產業先天不足,創投資金根本不願投入,新公司難以維繫,人才、經驗也呈低度發展狀態,很難更上層樓,」黃紹麟感嘆。
至於仿效製造業,只以大陸為市場或生產基地,但總部仍「根留台灣」的作法,在網路產業也不太可行。
「除了『愛情公寓』外,台灣網路公司在大陸少有成功案例。一來大陸的網路產業早已比台灣發達,更以大資本投入行銷,台灣根本無法競爭;二來由於網路是個注重文化區隔、內需性強的產業,一旦移植異地,市場情況、使用者文化等都必須重新學起,」黃紹麟說。
市場規模狹小,最終會反過來導致薪資成長受限,尤其在報酬與銷售成績掛勾的業務工作領域,市場的潛力往往就是你的收入「天花板」。
在這方面,大陸13億人龐大市場的優勢固不待言,擁有金融與服務業區域中心地位的星、港,則把自己與東南亞及中國大陸市場緊緊綁在一起,透過跨國營運擴大市場規模,台灣人才進入當地的大型集團工作,報酬自然不俗。
台灣「踏板」論
一位中山企管所畢業、目前在上海西門子負責中華地區行銷業務的經理人,以其親身經驗為此作了最好的註解。
又過了三年多,他被調往上海,剛過35歲的他,薪水已相當於台灣的一般上市公司副總,原因就在於他所負責的區域營業額高達每年6,000萬美金,個人報酬自然跟著水漲船高。
「我若留在台灣市場,根本不可能做出這種業績!」他回憶當初被挖角時,他從來沒去過新加坡,英語也只是普通而已,但想想反正自己還年輕,沒什麼可損失的,就狠下心出來闖蕩了。
但他也提醒,新加坡的社會控制相當嚴格,白領階級沒有足夠的法律保障,只要符合「友善溝通」程序,公司隨時可以叫員工走人,「有用就用,沒用就滾」。好處是有了「星」光加持,再去大陸,眼界自然不同;而且大陸人才素質雖好,但因忠誠度低,動不動就跳槽,外資並不信任。
曾在台灣新聞媒體及奧美公關工作、目前也在大陸外商公司擔任公關總監的楊塵則指出,由於台灣市場不能提供優渥待遇,年輕人往往在台灣初次就業、累積經驗和實力後,就前往中國大陸追求高階發展。
這種「台灣踏板」現象已日益明顯,而且越有實力的,出走越容易、在大陸的薪資也高得令人咋舌。長此以往,對台灣產業的升級轉型將極為不利。
唯一可寄望的,或許是台灣的生活環境和人文氣氛夠美好,令這些羈旅異鄉的人才眷戀不已,「大部分台灣人都沒考慮在大陸做太久,」楊塵指出。至於大陸究竟會是台灣人才的練兵場還是終極歸宿?仍有待觀察。
學界「金頭腦」外流
在高階人才的最大搖籃──學術界,台灣受限於法規,教授往往空有一身學問卻施展不開,因而也成為東亞各國挖角的重要標的之一。
眾所周知,台灣頂尖大學如台、成、清、交,都是國立大學,人事編制、薪資制度都比照公務體系,上下差距不超過20%。例如校長的「法定」月薪預算僅約14萬元台幣,即便可將部分「自籌經費」轉為人事費而稍稍膨脹,但比起香港校長月薪約70至80萬元台幣,還是差距甚遠。
由於星、港的大學待遇普遍在台灣的2.5到3.5倍,大師級的講座教授年薪更可能高達千萬元台幣,台灣教授難擋誘惑,星、港學界的「台灣幫」也就日益茁壯。
至於中國大陸,雖然一般教授的薪資未必比台灣高,但大陸對所謂的「重點研究」高階人才卻十分慷慨,不僅薪資「破格」,還提供上百萬元台幣的「安家費」及種種研究上的支援,人才「擇良木而棲」,也是人之常情。
專研中國古典戲曲的華瑋教授,曾在美國柏克萊、芝加哥等大學任教,1994年進入中研院文哲所擔任研究員,但因女兒不適應台灣的國中教育,為了孩子,她只好忍痛放棄文哲所優良的研究環境,在2007年應邀赴香港中文大學任教,以高薪換取孩子赴港唸書的機會。
海外人才「鄉」歸何處?
不過,和華瑋相當「欣賞」這種西式管理風格不同的是,曾在香港浸會大學擔任傳理學院院長4年的汪琪教授,對此卻頗有意見。
汪琪表示,香港學界講求競爭力,企管色彩極重,這種模式在科技、商管領域或許有效,但卻未必適合社會人文學科的發展。
香港使用各種功利性的評鑑指標進行管理,如國際期刊論文發表數、外籍生比例、產學合作成果等,甚至連畢業生的職位與薪水也在評鑑之列,十足的市場導向。
「所謂『人才』,就是會生產 paper的人,於是那些不同於主流市場價值的東西,就會受到壓抑。」這也是汪琪去年選擇離開香港,回政大擔任講座教授的原因之一。
近幾年香港各大學排名突飛猛進,據2007年世界經理人數據的排名,亞洲前10名大學中,香港占有2名,(第一名為新加坡大學,第二名為台大),加上以重金獎勵大陸頂尖學生就讀,企圖心不可小覷。
今年中研院原本想招聘4位在美卓然有成的台灣學人,卻遭遇來自中、港與星3方的學術機構高薪搶人,最後只有一位願意回台,更突顯出台灣在人才爭奪方面的弱勢已不容忽視。
對此,中研院院長翁啟惠坦言,台灣的法規限制太多、待遇偏低、國際化程度不足,在在使中研院在人才競爭中屈於劣勢。他還擔心近年出國求取博士學位的菁英學子減少,海外人才庫日益耗竭,對台灣未來將更為不利。
不過翁院長也指出,中、港、星固然是人才爭奪的最大競爭對
手,但其實在延攬過程中最常發生的,還是應邀對象放棄返回亞洲而繼續留在美國,畢竟東亞的政治、生活環境、法規及待遇,和國際一流機構相比,還是有相當落差的。
成就自己,也成就國家
全球化時代,「跨國移動力」正是有能力也有企圖心的人才,檢驗自己的最佳標準。但人才為國家發展的根本,為了因應台灣在人才競逐中的劣勢,政府也正推出多項對策(見「政策與反思」),希望不要輸掉了未來長遠的競爭力。
人才無國界,歸根結柢,更繁榮的經濟、更優質的生活品質、更開放多元的社會,才是留住人才的唯一管道。人才之戰是整體國力之戰,台灣應該突破陳規、急起直追了!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