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優化臺灣觀光休閒產業應用人才培訓與養成

原文出處

壹、前言

人才的素質一直是組織經營成敗的重要關鍵,產、官、學界古今中外皆然(李聲吼,2000;Montana & Charnov, 2000)。辛炳隆(2007a)也指出,優質人力資源不僅是決定企業競爭優勢的關鍵因素,也是提升整體產業競爭力所不可或缺。政府近幾年來積極推動各種有關人才培訓的政策措施,包括公立職訓機構轉型、擴大委外訓練的規模與內涵、發展國內人才培訓產業,以及加強學校教育與就業的結合等。相較於政府的態度,國內企業對人才培訓顯然不夠積極。絕大部分利用高薪挖角或者人才培訓的工作推諉給政府或學校,並也常常抱怨政府或學校所培育出的人才企業無法使用,這種學用落差的現象越來越嚴重。



其中,「觀光休閒產業」已成為二十世紀末各國最具社會經濟指標的產業,自1950年代至今,全球的觀光活動呈現日趨多元的豐富面貌,不僅在「量」上有可觀的成長,在「質」的方面亦有令人欣喜的新風貌不斷地醞釀與產生。交通部觀光局(2014)觀光政策中,持續推動「觀光拔尖領航方案」、「重要觀光景點建設中程計畫」及「經濟動能推升方案」之「優化觀光提升質量」,並深化「Time for Taiwan 旅行臺灣 就是現在」的行銷主軸,在「創新」及「永續」的施政理念下,質量並進推展臺灣之觀光與休閒,其中施政重點包括:
一、落實「觀光拔尖領航方案(98-103年)」,推動「拔尖」、「築底」及「提升」三大行動方案,提升臺灣觀光品質形象。
二、執行「重要觀光景點建設中程計畫(101-104年)」,確立國家風景區發展方向及聚焦各地特色,集中資源,分級整建具代表性之重要觀光景點遊憩服務設施,打造觀光景點風華再現。
三、推動區域郵輪合作,擴大區域內郵輪市場規模,吸引國際郵輪常駐亞洲區域,共創亞洲郵輪產業商機;開拓陸資及在陸外資企業來臺獎勵旅遊,爭取東南亞5國新富階層等新興客源市場旅客前來體驗臺灣獨特的風土民情、美食特產等人文特色及自然景觀,形塑臺灣為亞太重要旅遊目的地。
四、積極推廣「臺灣觀光年曆」,深化活動內涵及年曆資料庫,將具國際魅力及特色活動行銷國際;推動縣市觀光發展之良性競爭,強化縣市政府觀光平臺角色,帶動在地產業發展。
五、推廣關懷旅遊,持續建置無障礙與銀髮族旅遊路線及無障礙觀光資訊平臺;落實環境教育,推廣生物多樣性及環境教育活動;強化「臺灣好行」與「臺灣觀巴」之品質與營運服務、擴大i-旅遊服務網絡,提供旅客無縫友善的旅遊環境。
六、推動觀光產業落實「臺灣旅遊倫理守則」,確立觀光產業追求品質之核心價值,號召業界共同營造優質、安心、友善的臺灣觀光品牌。

近來年各國政府均積極發展觀光休閒產業,此一無煙囪產業旅遊業的發展不僅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亦為各國帶來豐厚的外匯收入,2012年臺灣出國旅客人次10,239,760人次,來臺旅客人次7,311,470人次,國人國內旅客人次1億4,207萬旅次。2012年觀光收入新臺幣6,184億元,占國內GDP百分比為4.40%(2011年4.63%)(交通部觀光局,2012)。近年來兩岸交流頻繁、政治穩定,陸客來臺的人數急遽增加,2012年來臺旅客有720萬人,大陸旅客約260萬人,2013年來臺旅客預估達800萬人(交通部觀光局,2013a)。

李鴻典(2013)指出,2013年最新統計數據,陸客自由行迄今呈現穩定成長,據移民署統計2013年10月與去年同期相較下,大幅成長142%。2012海峽兩岸觀光交流圓桌會議在臺灣舉行,大陸學者推算2016年臺灣需要新增3萬7千間住宿客房,新增加的從業人員將達4萬4千人,並將新增旅客巴士3千輛,2016年兩岸雙向旅遊交流人數將突破1,000萬人次,增加1.8萬次航班,2020年預估雙向交流人次更將達到2,000萬人次。

在觀光拔尖計畫、美食國際化、會展產業等政府政策均分析出臺灣觀光休閒專業人才不足的劣勢;過去由觀光局舉辦之星級旅館評鑑過程與飯店高層對話中,發現臺灣各都會與風景區投資許多新興飯店,並陸續於這一、二年落成營運,並還有幾十間國際觀光飯店尚在規劃或興建中,這一現象造成觀光休閒業各類人才緊缺,也驅動觀光休閒人才高流動率的現象。桃園尊爵飯店洪樸鈞總經理表示,現在觀光休閒相關學系畢業生,如果可以在同一事業單位與部門工作2年,保證他一定可以升遷至基層主管(行政院經建會,2006)。

然而,產業發展的三要素以人才為最重要因素,回顧臺灣經濟發展造成社會的變遷,由農業到工業時代及現在的服務業時代,在工業時代學生畢業到工廠上班到現在的畢業生到服務業就業。人才的培育跟隨著國家經濟發展方向,在觀光休閒產業成長趨勢之下,人才需求日盛之下,臺灣觀光休閒產業缺工狀況浮現,在觀光休閒產業人才供應系統中,技職體系觀光休閒人才的培育更凸顯其重要性。面對這產業結構性的需求機會,高教體系應思考推動創新與變革作為,來掌握機會。

然如要搭上國際發展觀光休閒產業的腳步,還是必須重新思考觀光休閒事業之規劃。而當前最需要克服的問題即是觀光休閒產業人才教育訓練不符產業需求,形成教育資源浪費與產業基層人才不足。尤其是旅遊、餐飲、旅館以及休閒遊憩等產業的專業技術應用人才十分匱乏,如能藉由大專相關科系教育人才培育與養成,透過課程、證照、實習、實做,並與觀光休閒產業鏈結溝通合作來進行改善,這個現象也說明臺灣觀光休閒產業轉向加值服務業,從生產面轉為研發與創新的過程正在進行,因此,觀光休閒產業應該試圖抓住產業轉型的契機,在產業發展革新、人才育成上能有所作為,人才之培育須跟隨著國家經濟發展方向,在觀光休閒產業呈現成長趨勢,以及專業人才需求情況日盛之下,臺灣觀光旅遊產業人才缺口狀況日益浮現,故在觀光休閒產業人才供應系統中,技職體系觀光休閒人才的培育就凸顯其重要性,使致大專院校早已開始重視相關人才之培育,方能因應市場的變化,取得最佳的優勢。

貳、兩岸觀光休閒產業概況

一、大陸電子旅遊商務快速發展

羅沁穎(2014)指出,根據統計,2013年大陸出境總人數為9,819萬人次,比2012年增長18%,其中赴臺人數為292萬人次,比前一年增長11.0%。國內旅遊人數為32.62億人次,比前一年增長10.3%;國內旅遊收入為26,276億元人民幣,也比前年成長15.7%,成長快速。然而,入境旅遊市場則出現小幅下滑。2013年,入境旅遊人數為12,908萬人次,比2012年下降2.5%,入境過夜遊客人數為5,569萬人次,比前一年下降3.5%;旅遊外匯收入則為517億美元,增長3.3%。
大陸在線旅遊市場相當龐大,去年大陸線上旅遊市場總交易額約為2,522億人民幣,占比最大的就是機票業務,占了61.2%,總交易額約為1,544.6億人民幣;緊追其後的則是酒店、旅遊度假等項目,而這也代表未來後面兩項的發揮空間相當大。次外,根據世界旅遊業理事會(WTTC)預計,2012年中國商務旅行支出規模為8,540億人民幣。到2020年有望達到1.87萬億元,增長率為10.3%,尤其伴隨商業活動的熱絡,未來更需要透過專業差旅管理公司來處理這項業務。

二、臺灣觀光休閒產業皆持續成長

(一)臺灣觀光外匯收支持續達成順差

觀光外匯收入連3年攀升,如下圖1。觀光外匯收入係指「來臺旅客消費及動向調查」結果估算(不含國際機票費用)。觀光外匯支出係由中央銀行提供。2010-2013年連續三年呈現順差。



圖1. 2004-2013年臺灣觀光外匯收支統計(單位:億元)
資料來源:蕭介雲(2014)。

(二)臺灣旅館評鑑取得星級標章

交通部觀光局推動星級旅館評鑑,2013年舉行第11次星級旅館標章頒發典禮,本次計有37家旅館再通過評鑑取得星級標章,總計截至目前為止已有473家旅館成為星級旅館(含觀光旅館72家,一般旅館401家),客房數達48,224間,如下表。

表1 2011-2013年星級旅館評鑑統計


資料來源:交通部觀光局(2013b)。

(三)臺灣餐飲業種類數量

根據財政部統計處資料顯示,2013年全年度餐飲業營業額約達新臺幣3,749億元,其中又以餐館營收占整體餐飲業最高48.67%;其次則為麵店、小吃店占18.3%。而當年度餐飲業營利事業家數總計113,413家,其中餐館業、飲料店業、餐飲攤販業、其他餐飲業的營業家數下列餐飲業各業種店數占比,如下圖2。


圖2. 餐飲業各業種店數占比
資料來源:張婉瑤(2014)。

(四)臺灣休閒服務業營收

參照中華徵信所2012年出版的臺灣地區大型企業排名TOP5000資料,休閒服務業的營收總額走勢即可說是國內景氣循環的縮影(如下圖3)。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起因國內景氣復甦,增進國人在休閒服務方面的消費外,加上政府為慶祝建國百年,透過觀光局積極推動「旅行臺灣,感動100」及觀光拔尖領航方案,吸引來臺旅客人次,且兩岸三地往來越來越頻繁,在多項簡化措施開始實施後,港、澳客來臺的人次不斷攀上新高,兩岸航線也不斷增加。



圖3. 休閒服務業近5年TOP10營收總額/成長分析圖
資料來源:中華徵信所資料庫(2013)。

參、應用人才培訓與養成策略

一、推估觀光休閒產業市場應用人力需求

基礎市場調查仍是一件非常重要且需要持續的工作,不管是產、官、學各方皆必須維持暢通的溝通與聯繫管道。由於臺灣經濟開放程度高,尤其觀光休閒產業更是面對變動的市場需求,預估未來人力需求仍有一定的難度,再加上必須培育具有應用型人才的專業技能,更必須利用「精實」的概念以避免資源浪費。

二、觀光休閒職能標準化

辛炳隆(2007b)認為結合民間力量共同建立職能標準,是政府相關單位近幾年來積極努力的方向。儘管政府已經投入不少經費,但由於職能開發耗時費力,且必須長期持續進行。根據李誠與辛炳隆(2005)的研究,現階段我國在建立職能標準方面宜從下列三個方向進行,並應用於觀光休閒產業之職能建構且使之標準化。
(一)蒐集現有各政府與民間單位所訂職能標準,並予以審核,修訂變成為國家職能標準。
(二)指定若干人力短缺嚴重的產業與職業,積極由企業界、政府與訓練機構合作,擬訂該業別的國家職能標準,以便有效地加速此類專業人士的培養或輸入,以紓解產業與職業的短缺問題。
(三)選擇若干國人有機會接受的國際性工作,擬訂這些職業的國家職能標準,以提升承接國外委辦事務的資歷。

三、發展觀光休閒產業應用人才培訓模式

觀光休閒產業強調服務的品質,應用人才的培訓以專業知識、技能以及職場倫理與禮儀為基礎,結合實務技術導向的養成理念,培育觀光休閒產業應用人才(如圖4)。此外,並依產業趨勢,配合產業技術需求及所具備之能力屬性,以符合實際職場所需。在推動目標的規畫中,尤其重視應用人才學習過程與成果,將理論與實務應用緊密結合。



圖4. 觀光休閒產業應用人才培訓模式

四、產業加值與成效提升

國內目前的觀光休閒產業,仍停留在單一產業的服務,未來可以思考整合資訊、醫療、生技等其他相關產業,將觀光休閒產業進行加值應用服務,讓消費者獲取相關資料後,再自行整理成符合需求的資訊內容。再者,我國發展觀光休閒產業的同時,對外除可賺取外匯,更兼具提升臺灣在國際能見度,對內則可支撐地方經濟、平衡城鄉發展、增加就業機會,建立起長期產、官、學良好溝通管道,針對臺灣觀光休閒產業人才培育與養成相關議題,形成產、官、學各界初步共識,加強臺灣觀光休閒產業經營品質與標竿學習的成效,並全面提升臺灣觀光休閒競爭力。

肆、未來方向

會展產業起源於1814年到1816年的維也納會議,會展舉辦的成功與否,不僅要有周邊軟硬體、相關產業的配合,重要的是該展覽是否具有商機?能否爭取與觀光休閒結合,為國內產業帶來效益,皆是在發展會展產業時應特別注意的(工作大贏家,2006)。會展產業(MICE) 指的是一般會議(Meetings)、獎勵旅遊(Incentives)、大型會議(Conventions) 與展覽(Exhibitions/ Events),會展產業的興盛與否,可以作為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指標,而MICE 也是預估可聚集眾多人士進行交流之商業活動等的總稱,如下圖5。


圖5. 會展產業(MICE)

由於會展產業具有高成長潛力、高附加價值、高創新效益的特色,加上產值大、創造就業機會大、產業關聯大,以及人力相對優勢、技術相對優勢、資產運用效率優勢等,舉辦會議及展覽活動不僅提供業者交流與交易平臺,更可間接帶動如旅館、航空公司、餐飲、公關廣告、交通、旅遊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有助經濟成長,所以許多先進國家都將會展產業,列為重要新興發展的服務業。會展產業每年在全世界製造上億元的商機,大大小小的各種活動,堪稱最新興的產業,也是目前全世界迫切需要求才的產業。會展人才的專業能力,甚至可以在其他任何產業通用,舉凡:服務業、傳統產業、科技產業、資訊產業、觀光休閒產業、生技產業、食品產業、營建產業…等,都逐漸在開發會議展覽的專業人才,造就MICE產業上千億的產值及專業人才需求量。

未來如需持續優化MICE產業應用人才培訓與養成,建議可以從四個方面發展:

一、專業會議組織者(Professional Conference Organizer; PCO):即MICE的核心,在國際上主要是為籌辦會議、展覽及有關活動提供專業服務的公司,或從事相關工作的個人。PCO能依據和提供專業的人力及技術、設備來協助處理規劃、籌備、註冊、展覽到結案的工作,具體工作內容包含會議或展覽活動的策劃、政府協調、客戶招徠、財務管理和品質控管等。PCO主要辦理行政工作、行政助理、創意提供者及技術顧問等角色,在主辦單位和服務供應商之間扮演樞紐的作用,整個會展活動決策方面的事務還是由主辦單位掌控和決定。

二、目的地管理公司(Destination Management Company; DMC):負責會展活動在主辦地的現場協調、會務和旅行安排等工作。在國際會展旅遊界,DMC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會議公司、旅行社,而是將會議展覽所需的資源進行有效整合,為會議展覽提供更專業、更全面的目的地所需一切服務,彌補傳統的會議公司、旅行社服務等功能缺陷。DMC全方位服務包括策劃組織安排國內外會議、展覽、慶典活動、獎勵等旅遊,以及其延伸觀光旅遊;規劃組織安排國內外專業學術論壇、研討會、培訓等活動,也包含其它特殊服務,如餐飲、宴會、娛樂、旅館預定、交通安排、導遊聘僱等。

三、線上旅行社(Online Travel Agent; OTA):OTA不僅僅只是旅遊消費者行為研究的陣地,更應該從旅遊發展趨勢的角度,開發滿足市場需求的旅遊産品和服務。OTA在組織各類旅行資源、資訊蒐集展示、航空産品推廣、完善支付方式等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在過去的十餘年間,OTA成為航空公司開拓市場的有力武器,在2005年,OTA順應電子商務潮流推出線上支付的電子機票,可以説是電商市場化的最佳産品,擺脫了過去的物流配送環節,降低成本,大大改善了消費者的購票體驗。從此種層面上看,OTA改善了消費者的購買環境,對於刺激需求發揮了較大的作用。

四、人對人交易(Person to Person; P2P):過去是B2B (企業對企業)指的是企業間通過電子商務的方式進行交易;之後又發展B2C(企業對顧客)的銷售方式;未來則是強調MICE的P2P平臺,在此強調回歸人對人之間最真的交易互動,新興的P2P的服務産品正逐漸成為潮流,獨樹一格的軟實力,並更易獲得顧客的青睞。
最後,優化臺灣觀光休閒產業應用人才培訓與養成,其實說穿了必須以「人」為本,因為人的主體存在、需要以滿足和發展為前提,此也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人」也才是臺灣觀光休閒產業競爭力的關鍵。

參考文獻

工作大贏家(2006)。觀光會展產業。資料來源:http://hscr.cchs.kh.edu.tw/upload/carrer-20.pdf
中華徵信所資料庫(2013)。休閒服務業 陸客自由行商機仍旺。資料來源:http://www.credit.com.tw/creditonline/Epaper/IndustrialSubjectContent.aspx?sn=288&unit=197
交通部觀光局(2012)。中華民國101年觀光統計年報。臺北:作者。
交通部觀光局(2013a)。2013年第800萬名來臺旅客31日現身桃園國際機場。12月31日。資料來源:http://admin.taiwan.net.tw/news/news_d.aspx?no=249&d=4655&tag=2
交通部觀光局(2013b)。第11次星級旅館評鑑結果名單。資料來源:http://taiwan.net.tw/m1.aspx?sNo=0019592
交通部觀光局(2014)。2014年施政重點。資料來源:http://admin.taiwan.net.tw/public/public.aspx?no=122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4)。觀光及運動休閒服務業發展綱領及行動方案,資料來源:http://www.cepd.gov.tw/upload/SECT/Smile/SmileAction/6@60264.33505140394@.doc
李誠、辛炳隆(2005)。強化我國職訓體系之研究。經建會委託研究報告。
李聲吼(2000)。人力資源發展。臺北:五南。
李鴻典(2013)。大陸實施旅遊法,陸客來臺自由行人數增142%。今日新聞,11月8日。資料來源:http://www.nownews.com/n/2013/11/08/1014222
辛炳隆(2007)。強化我國企業人才培訓機制之研究。經建專論,8(2),63-79。
辛炳隆(2007)。強化我國企業人才培訓機制之研究。臺灣經濟論衡,11(5),63-79。
張婉瑤(2014)。餐飲業成長力道大不容小覷。資料來源:http://www.credit.com.tw/creditonline/Epaper/IndustrialSubjectContent.aspx?sn=50&unit=254
蕭介雲(2014)。觀光外匯收入連3年攀升日圓貶阻消費不影響人氣。旅@天下,第27期,資料來源:http://www.xinmedia.com/n/news_article.aspx?newsid=7824&type=3
羅沁穎(2014)。大陸電子旅遊商務成長快速 派系各領風騷。旅@天下,第27期,資料來源:http://www.xinmedia.com/n/news_article.aspx?newsid=7814&type=3
James, H. S., & Pamela, D. T. (2003). Handbook on teacher evaluation: assessing and improving performance. Eye On Education.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培訓如何落地? ——培訓工具篇

當我們通過各種需求調研方法,挖掘出企業業務痛點及需求后,就要開始針對企業的問題進行分析診斷, 哪些培訓來解決,哪些管理來解決,最終形成一個比較完善的培訓項目,從而使企業的問題,得到系統性解決。 要想培訓專案完美落地,學習項目的設計與運營管理至關重要。 如果只是單純交付一些課程,意義真的不大。  培訓管理者一定要成為價值的創造者,而不是價值創造的追隨者。  怎麼理解?  所有學習項目都必須上接戰略下接績效,所有的培訓管理者都應該站在業績的原點和戰略的原點,去思考培訓項目的設計,去開展評估,推動培訓價值的產生 ,而不是僅僅簡單地安排課程,安排老師。 在這裡,我們一定要認真考慮一個問題,那就是為什麼老闆要將大量的費用投入到培訓中,而不用作獎金或者營銷費用? 你需要考慮這個問題,因為你的老闆也時常會這樣想,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培訓人要做思維和實踐的整體轉變,要從交付課程到驅動業績。 具體要怎麼做呢? 首先培訓項目的設計 要符合教學心理,也要符合問題解決路徑,還需要得到企業內部各方的配合。 畢竟學習是一種心理學現象。 要想學員學得好,教學工作就要符合學員的心理規律,根據心理學理論,人的大部分行為是受潛意識控制,培訓就是要改變這種潛意識行為。 瞭解這一層,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改變行為這麼難了,為什麼學員聽課後,回到工作崗位還是老樣子,同時也我們指明瞭方向:靠說教,是無法改變行為的。 真的是古人不曾欺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只有我們將理論結合實際,高頻反覆地進行學習和練習,才能形成肌肉記憶,最終達到行為的改變。 因此,在這個知識大爆炸的社會中, 我們不僅要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學習、工作,而且更重要的是學習的內容要有適用場景,或能結合實際進行訓練,從而改變員工行為,進而提高企業績效。 專案需要完美落地,培訓管理也相當關鍵。  培訓管理涉及人(老師、學員)、流程、有形展示,各方面有效配置方能達到完美的授課效果。  如果企業沒有辦法進行沉澱並最後形成一種落地的管理工具,將是一個非常耗費人力複雜繁瑣的工程。 所以, 管理流程和管理工具的標準化和合一化非常重要,這能夠大大減少工作量和管理成本。 那麼我們要如何選擇培訓管理工具? 好的培訓管理工具是怎樣的? 好的培訓管理工具,不是簡單地將面授課程搬到線上,而是專門...

2019十大趨勢值得關注

1:“知識萃取”成為新的熱門話題 在移動互聯和知識付費時代,外部知識、大咖知識已經不再稀缺,而真正稀缺的是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和技能,但這些知識在組織內部一直大量存在,那就是業務專家多年實踐中沉澱的隱性經驗。 這就是為什麼這兩年知識萃取和微課開發火起來的原因。 知識萃取本不是新鮮話題,因為在課程開發中最需要解決的就是知識萃取問題,是我們做課程開發的老師的必備技能。在知識萃取時,最需要解決的是如何將業務專家的隱性經驗挖掘出來而不僅僅是萃取問題。 2:“訓戰結合”成為新的人才培養模式 “相馬不如賽馬”的用人理念一度流行,在互聯網領域也存在通過競爭機制來激發員工鬥志並以此來選人的方法。在培訓中,採取“訓戰結合”的方法同樣可以極大激發學員的參與度,提升人才培養效果。簡單來看,在線學習中的遊戲化設計就是訓戰結合模式,通過模擬和PK方法讓學員樂在其中。也有真槍實彈”的案例,比如阿里巴巴的三板斧培訓班,每天都會淘汰學員,給學員帶來的壓力可想而知。 3:項目製成為人才培養的基本模式 傳統的培訓項目基本就是課程拼盤,培養領導力就找一些好的領導力課程拼一下,如果課程太多就分幾個階段,每個階段包裝一個動聽的名字,而本質上看還是課程拼盤。而隨著培訓成熟度日益提升,培訓經理對於學習項目的認知不斷升級。 當前企業裡的學習項目,以真實的業務問題為出發點,設計整體解決方案,注重在運營中提升轉化度,在培訓後有相應的跟踪和輔導措施,項目評估注重與業務的相關度,以及轉化成有形的成果。這些項目的設計考驗培訓管理者的診斷能力、設計能力、運營能力,考驗業務思維和系統思維。 在這些項目中,培訓課程僅僅是要素之一,培訓管理者們通常需要融合線上學習、社群分享、在職訓練、導師輔導等多元化方式,以最有效的方式來幫助業務解決問題並達成結果。 4:移動學習平台將發揮更為綜合的價值 有點規模的公司都已經或正在著手引進移動學習平台。移動學習平台比其老大哥elearning平台更為有優勢。在電腦時代,一門在線課程動輒45分鐘以上,培訓部門要求員工在下班後佔用娛樂休閒時間來學習,確實是逆荷爾蒙。 而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手機成為人身體的延伸,大量需要線下完成的工作開始往手機上遷移,聽課這個看似需要一本正經正襟危坐的事,完全可以隨時隨地通過手機上網來實現。尤其是對於未來的互聯網原住民來說,他們能夠通過網絡來解決的問題可能就不會通過線下...

如何簡單又快速的製作微課哪? 以下幾種工具值得推薦

美國學者Stephen Meyer在2015 年的ATD 大會上提出了他對微課的定義“Bite-size content and Single Concept Learning”。Stephen Meyer 進一步提出了微學習內容設計公式,即1 concept+1 behavior=1 outcome。可簡單解釋為,在極短的時間內告訴學員一個切中工作痛點、難點的知識點, 以支持他們更好完成工作,同時要引導學員改變相應的行為並不斷加強這個行為,如此才能最終取得一個學習的成效。 在SCORM教材規範中有定義SCO (Sharable Content Object),其實廣義來講就是現在流行的微課第一代。因此在重新設計數位內容時,可以以微課為核心概念來開發,然後透過章節關聯將各相關微課串聯成一份SCORM教材。這樣又可以兼具隨時需要隨時學習微課的特點,也可以組合為數位課程,進行有系統化的教學。一宇數位的教材庫便能讓您上載影片組合,影片組合成SCORM教材,又可以將影片組合中的每支影片獨立出來當成微課使用!!  如何簡單又快速的製作微課哪? 以下幾種工具值得推薦: 1. 手機錄製上載分享,新知分享不遺漏。 手機是最好的影片式微課製作工具,經由影片編輯APP進行簡要的內容編輯與壓縮影片,並利用APP快速上載到系統。影片可以分享到微課庫,社群或是好友,經過審核後也能變成企業的標準微課,成為數位學習教材。 2. Office 365 PowerPoint 錄製投影片。 上班族都會使用PPT來進行簡報,但要講好一場生動的簡報,讓台下的聽眾不會睡著,除了內容外,最重要就是簡報的語調口氣與速度囉!  MS PowerPoint 為剪報者提供非常方便的練習工具,讓簡報者可以透過錄製自己的演講內容,藉以檢視自己的話術,語調快慢等等。因為可以重複錄製簡報內容並可編輯,因此成為錄製簡報型微課的最好工具,錄製完成還可以匯出成MP4! 3. H5微課製作雲製作互動式微課來取代Flash。 一宇數位代理的H5 微課製作雲端服務,可以讓製作者用簡報設計般的方式設計精彩的H5動態多媒體微課。直覺的操作方式,可以避免工具的學習曲線,並能透過互動式的教學方式,提升學習者的專注力與興趣。 4. BenQ IFP大型觸控螢幕互動面板結合Orca HCM,知識的最佳投捕組合。 Ben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