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第二年進行華人家族企業報告。本研究範圍以中港台所有上市櫃公司為研究標的,分析目前兩岸三地華人家族企業現狀綜覽、兩年間的成長差異、前三十名排行,以及接班現狀的深入分析。
有鑑於兩岸三地華人民族習性相近,制度與經濟背景雖有不同,但期望能以統計方式找出概括性輪廓,分析歷史成長痕跡以找出重複性,作為足資相互借鏡之處,做為未來進一步討論與研究之用。本研究不歸屬企業家之國籍,主要以上市地作為統計劃分。家族企業各地使用之定義不同,本報告之定義為「由同一家族成員同時擁有與管理之企業」。
家族企業是市場經濟的基礎,創業精神的搖籃,在經濟與金融環境的巨變下,兩岸三地皆面臨代際股權接班與公司創新轉型的階段。如何透過此一概括性的統計報告,找出一致性的輪廓與規律,進而調整出最佳的成長與治理模式,甚至適合中國人特有社會、文化、民族特色的最佳華人模式,是當務之急。
一、兩岸三地市場綜覽
● 家族企業是兩岸三地的經濟主力。
截至2012年12月31日止,兩岸三地共有5,296家上市公司,總市值達到7.35兆美元。台灣共有1,476家上市櫃公司,總體市值為7,841億美元,占三地總市值10.7%。香港共有1,359家公司掛牌,總體市值為2.94兆美元,占比40%。中國涵蓋上海及深圳交易所掛牌公司共有2,461家,總體市值為3.62兆美元,占49.3%。
其中,台灣現有家族企業1,091家,占台灣企業總數之74%,占市值64%。台灣家族企業是兩岸三地中總數最多,占比最高,族群總體市值也最高,對該經濟體之影響力最大。中國家族企業家數占31%,但規模相對較小,僅占市值14%,顯示本族群在該經濟體中仍屬小眾。香港家數成長最快,短短一年內增加146家,年增率高達27%,成長部分多以中資公司為主。對經濟影響力來說,香港企業較中國企業有較大影響力,但經濟獲利貢獻仍為少數。
● 台灣家族企業家數最多,規模最小
台灣家族企業雖然家數最多,但平均市值規模最小,約為4.58億美元,平均營收最高約為6.51億美元。這一方面反映台灣總體經濟成長率低,另一方面亦反映出中小企業與製造業的特有形態。
進一步分析台灣企業之平均報酬率與權益報酬率,兩種股東權益報酬率的巨大反差,顯示台灣小企業的貢獻極差,拖累家族企業群體績效。
由於兩岸三地歷史發展階段不同,成立年數不同,同時目前顯示持股比例亦不同,以台灣平均成立年數最長,為28.7年。因世代長遠,台灣企業成立30年以上者大有人在,占37%。
台灣集團內部交叉持股程度高,因此不需持有絕對多數股權即可掌握公司,且成立歷史長,歷代股權出脫交易,導致平均持股比例也最低,約33.12%;控制結構多樣化且複雜,行業分布以科技、消費品為主。
● 中國家族企業快速崛起,環境惡劣
中國家族企業市值規模平均為6.7億美元,約為台灣的1.46倍,但營收僅約3.7億美元,約為台灣的57%,為兩岸三地最差。權重平均權益報酬率為居兩岸三地最差8.6%,平均市值衰退亦是第一,反映經營環境惡劣,資本市場反轉與總體經濟之劇變。
中國平均成立年數為20年,行業以工業與消費品為主,但多數企業年數仍集中在11~20年間。中國經濟開放晚,企業多為集團子公司上市,母公司持股比重仍高,股權亦相對集中,為兩岸三地最高,達50.5%。控股結構因仍未有稅賦規劃考量,相對簡單,行業分布以工業、原料為主。
香港家族企業新舊夾雜,規模績效最佳
香港家族企業總家數最少,但平均市值規模最大,約為11.9億美元及台灣的2.6倍。雖然每家公司的營收不是最高,淨利卻約是華人同儕的五倍之高,相對權益報酬率亦是最高(經濟成長與權益報酬率相比);平均與權重報酬率兩者間反差巨大,亦表示小公司績效差,大公司績效非常卓越(6%~15.5%)。
香港因具備國際化城市的特色,中、台等地企業紛紛赴港上市,因此是以控股公司上市,故新舊參夾,平均成立時間最短為18.8年。但其實兩岸三地中,部分歷史最悠久之企業是在香港。
新舊公司參雜後之家族平均持股為45.88%。香港以金融中心的定位為主,稅賦考量低;政府稅賦低,家族多以信託方式控股,中國與香港平均持股高於台灣。港資仍以金融房地產與消費品為主, 但三地皆有20%以上家族企業經營消費品相關行業。
兩岸三地家族企業各有所長,台灣營收獲利比為32倍,中國為15.1倍,香港為5.3倍;每家公司平均淨利潤貢獻金額亦不同,台灣為2,013萬,中國平均淨利2,431萬,香港最高為1.07億,顯示台灣企業特色為大營收、小型股、低淨利、低負債。香港企業則多是大型股、大淨利、高附加價值產品;中國企業在於小營收、中小市值、高負債、低淨利。
二、兩岸三地之兩年成長比(2011~2012)
● 規模
2011與2012兩年間,兩岸三地家族企業在規模上有重大變化。整體而言,香港家數有巨幅成長,短短一年增加146家,年增率高達27%,家數占比達50%,營收變化不大,略微衰退1%。雖然香港企業淨利規模為同儕五倍大,但淨利仍呈現巨幅衰退,由1.34億下降到1.07億。
台灣家族企業總體家數變化不大,呈小幅成長,但總體市值占比反而大幅成長,由59%上升至64%,平均市值亦隨之由4,208億成長至5,005億;此外總營收從52%成長至68%,5,189億升至7,097億, 主因是鴻海今年第二代進入董事會,亦入家族企業之列。然台灣家族企業亦如華人同儕,獲利由252億減至222億,僅占總市場之61%。
中國家族企業家數快速增加,由2011年的712家成長為767家,但市場占比仍僅為31%,變化不大,表示整體經濟與資本市場共同成長,增加企業多為較小規模企業。但中國所有家族企業之平均市值、營收與獲利三者卻都處於全面衰退階段,顯示經營環境惡劣與競爭力衰退。
總體而言,兩岸三地華人家族企業占比都在快速成長中,但獲利也不約而同都在衰退,值得關切。
● 兩岸三地前30大排名
進一步分析兩岸三地前30名,市值前30大仍以香港與台灣企業為主,僅一家中國企業入榜。前30名主要以金融地產為主,選擇消費品次之。但本年度約有半數企業排名下滑共13家。
台灣有多家老字號家族企業快速衰退。台灣企業以營收稱王,鴻海加入後,共有18家上榜;大家族的經營主力在石化、金融、消費品。但在獲利排名上,台灣僅3家入榜。
香港企業在市值、營收及淨利潤三方面都表現優越,尤其在淨利潤方面更為卓越,占有前30名的83%。但估計李嘉誠企業在2013年的「脫亞入歐」策略對未來排名應有所影響。
中國企業在前30名排行榜仍屬少數,但在營收占比方面較高,有5家入榜,以汽車與消費品為主,但在排名方面亦呈現衰退趨勢。
三、兩岸三地接班現狀
● 平均企業年紀
台灣家族在兩岸三地中家數最多,且平均企業歷史最長,約28.7年,新舊世代分布平均。超過37%的家族企業成立時間已逾30年,在企業年齡上皆已進入第二或第三代經營,接班普遍由二代進入三代。其中以資訊科技、工業、選擇消費品、原料與金融地產為最多。
反觀中國雖快速崛起,但80%以上企業成立年數少於30年,平均歷史約20.5年,企業目前由第一代開始進入第二代接班時期。主要分布在工業、原料與選擇消費品產業。
香港又呈現不同風貌。因有當地港資與各方陸資、台資背景夾雜,新進企業眾多,但老齡企業亦所在多有。以控股公司形式上市,平均企業年數約為18.8年,年紀最輕。30年以上企業占總數81%,10年以上占42%,但超過70年以上大有人在,企業呈現新舊兩極化分布,以選擇消費品與金融地產行業最多。
● 平均企業主年紀


台灣企業主平均年紀為59.6歲,年齡分布較為平均,但60歲以上仍占27%,公司年數與企業家個人年紀相比,有個人年紀越長企業年數亦越長之趨勢,表示代際接班問題的普遍性與嚴重性。
香港新舊企業參雜,因此企業家年齡分布亦相對平均,約為58.8歲,但平均年齡分布曲線向右傾斜,顯示企業主老化問題嚴重。
中國平均52.1歲,60歲以上僅占18%,平均年齡曲線分布顯示部分企業主仍在30~40歲之間,企業主普遍仍在壯年期,尚無接班問題。但有趣的是,部分30歲企業主提早進入接班。
● 接班現狀

進一步觀察兩岸三地企業家年齡分布後發現,台灣企業家介於50~80歲之間者,有35%已非為第一代創業家,清楚顯示部分台灣企業早已進入第二代接班潮,且接班潮正在發生。但數據指出,60歲以上的企業家仍有很高比例,其家族接班人未進入董事會。一般經驗指出,不管最後接掌管理權與否,從進入董事會見習至接手至少需要5~10年,顯示沒有接班計畫對於接班問題肇致的嚴重影響。

但同時,70歲以上之企業家亦有很高比例已是二代接班人,二代老化但未退出傳給第三代,此為一大問題。數據同時亦顯示,部分創業家開始不交棒,出現以購併方式退場。

反觀中國之接班曲線發生在40~50歲之間,接班狀況提早從40歲開始發生,介於50~60歲之間大部分仍為創業的企業家。

香港目前有極大比例仍由創業的企業家管理,50~80歲間有17%為接班之企業家,60~70歲的二代為接班主軸,接班曲線向右傾斜,表示有很高比例的高齡企業家未進行接班。兩岸三地間,企業家老化卻未交班的問題在以香港最為嚴重。
香港與台灣市場最終控制人為60~70歲家族沒有布局接班人,亦即接班人未進入董事會者,約占家族企業總數10%。觀察50~70歲最終控制者對於家族接班人的安排,可以發現台灣家族企業家數最多,但接班問題卻最嚴重。比較三地市場總數以及市值前100大的公司,發現市值規模大的公司同樣面臨接班問題。
台灣在三地間接班布局的安排最不清楚,平均未安排接班比例高達58%,其中以資訊科技業(電子業中下游代工)面臨接班問題最大,其次為工業及選擇消費品。
中國的接班議題主要集中在工業、選擇消費品及原料產業,尤其在此年齡區間共有359家(96%)為自行創業的公司。
由於三地有眾多食品飲料業、快速消費品、金融地產在香港上市,此三種產業面臨接班問題較大。但以比例而言,醫療保健業及資訊科技業超過60%未安排接班布局。
結論
家族企業在兩岸三地發展的狀況與進程雖有不同,但仍舊都是華人經濟主力。台灣企業家數多、發展時間最長、影響力大,但規模偏小。香港企業新舊大小參雜,但經營績效最佳。隨著創業風潮開放,中國家族企業逐漸快速成長,但經營狀況差,並面臨嚴峻的經營環境。雖然三地整體比例上都不約而同成長,但獲利也都有不同程度的衰退。兩岸三地前30大仍以香港與台灣企業為主,僅一家中國企業入榜。30大中過半企業排行後退。
兩岸三地的接班狀況也不同。台灣企業普遍成立歷史長,企業家年紀長,接班由二代進入三代。中國家族企業仍多在第一代創業家手中,少部分開始有第二代進入接班。基於企業組成的多樣性,香港企業有極大比例為第一代創業家經營,但亦有少部分高齡企業仍在高齡一代或二代企業家掌握中。
各地華人社會接班交棒階段不同,但文化與民族特性相類似。再者,華人家族企業現今面臨的問題與歐美模式之社會、經濟背景大不相同,實有必要齊聚眾人之智慧,研究各種適合華人特色的模式。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