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學海外教育學院於2005年成立了專門針對企業大學的研究部門,並在2011年將其正式更名為“企業大學研訓中心”。據悉,這是國內高校中首個針對企業大學研究的專業機構。
近日,就中國企業大學發展現狀,上海交通大學海外教育學院副院長谷來豐接受了記者的專訪。
今年平均每天增加3所企業大學
記者:近年來,中國企業大學數量增長十分迅速。目前,高速的增長是否還在持續?
谷來豐:1998年可以說是中國企業大學的元年,這一年中國出現了最早的企業大學:海信大學和春蘭大學。然後在此後經過了一個比較長的緩慢發展的過程。到2011年我們開始做中國企業大學論壇的時候,才突然發現,中國的企業大學開始出現爆發性的增長——統計顯示平均每天增加0.87所,今年這個數字已經達到每天3所,而總的數量也超過了2600所。
記者:據你了解,國內企業大學的辦學主體是怎樣的分布情況?比如,民企和國企是怎樣一個比重?
谷來豐:根據我們近年的統計,民企創辦企業大學的數量可能會超過國企。因為民企數量大,各種層級的民企都在辦企業大學。而國企在數量上相對較少,因此國企創辦的企業大學在總量上沒有民企那麼多,在增長上也不會超過民企。但是往往國企創辦的企業大學規模都比較大。一般國內大的央企,都有一所或若干所企業大學。而且國企一般都會注重這一方面,畢竟他們比較有錢。
記者:在辦學意願上,國企與民企誰更強一些?
谷來豐:應該說民企要更務實一些。比如說,民企在企業大學起步的時候,並不注重辦的像不像大學,它可能是從某方面著手,做一些非常務實的工作,務求解決問題。這是民企中比較普遍的一種情況。而國企裡面,通常是企業的情況差不多,你有我也必須有。就是很多時候還是相互效仿,辦企業大學,實際上是想弄一塊牌子。不過,大多數企業辦企業大學態度還是很端正的。
在“問題堆”中打造標准
記者:今年,上海交通大學海外教育學院發布了國內最早的企業大學標准,為什麼要建立這樣一個標准?
谷來豐:一個新生事物發展到一定程度就需要通過標准化來進行規範。在我們做標准之前,雖然國內學術界對企業大學下了一些定義,但究竟企業大學應該長成什麼模樣,誰也說不准。有的企業把企業大學等同於大學,在認識上存在誤區。同時在辦企業大學的過程中也出現了很多問題。
為了解決這個事情,我們就做了一個標准——不是強制性而是推薦性的。而且我們並沒有硬性的規定校舍面積、老師數量等指標,是柔性的標准。通過做這個標准,第一,可以提供指南;第二,可以做評價依據。這個標准也是在不斷調整的,因為每年都會湧現出大量的最佳實踐,我們會考慮它的普遍適用性,如果我們覺得值得推廣,就會把它做到標准裡。
記者:中國企業大學存在哪些問題?
谷來豐:我認為主要有4個問題:第一,很多企業的企業大學還僅僅是“掛牌狀態”,大學有了名字,但是一直沒有實質內容。第二,有相當一部分企業大學在創辦的時候,企業最高領導者並不知道企業大學應該建成什麼樣子。他們就模仿大學建教學樓、宿舍樓,建完了就將員工往裡送,這個時候才發現不知道給員工上什麼課好。第三,有部分國企,建立企業大學其實就是變相地建一個超級會所,用於上級領導或者各種社會關系來企業時的接待,企業大學僅僅是個幌子。這種情況在2014年被清理整頓了不少。第四,還有的企業對企業大學的期望值太高,賦予了企業大學無法勝任的使命,使其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當然,一個新生事物在快速發展的時候,總會有問題。只要產業是自由競爭的,人才發展的好壞就會關系著企業未來的存亡,大浪淘沙是最好的解決問題的辦法。
未來企業大學比普通高校多
記者:對於更好地開辦企業大學,你有哪些建議?
谷來豐:第一,如果一家企業上了規模,比如達到1500人以上,一定要考慮建一所企業大學。因為在人員達到這麼多的時候,人才的發展會逐步游離於人員管理之外。這個時候還用人力資源管理這種方式去發展人才,會出現一些問題,就需要人才發展的綜合體——企業大學。第二,在考慮建立企業大學的時候,我們建議看一看企業大學標准,這個標准可以作為建立企業大學的指南。不一定采用這個標准,但一定要看一下。第三,在建立企業大學的時候,要多去走訪,多搞搞聯合對標,多學習最佳實踐。把這些搞清楚了,然後再動,效果會比較好。
記者:中國企業大學未來發展趨勢是怎樣的?
谷來豐:企業大學在達到高峰的時候,增速會慢慢回落,由迅速成長到相對成熟階段。預計在未來十年當中,企業大學的數量會超過中國現有的普通高校。企業大學整體的質量會有非常好的提升,同時也會出現一些分化,有的企業大學會辦的非常出色,可能會從內向外發展,走向市場,走向社會,比如為社會上的企業或單位提供培訓。此外,企業大學會也會朝在線教育的方向發展,舉辦越來越多的虛擬課堂。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