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連結
在線教育至少為用戶解決了一個問題,就是有機會學習線下學不到的課。但“學到”不等於“學會”。解決“學會”問題,才能掌握教育的核心價值,成為主流。而這個問題處於互聯網與教育的交叉地帶,新興領域,討論得不多。這裡分享一些經驗和想法,期待各界斧正、補充。
無論我們學習的目的是掌握技能、增廣見聞、訓練思維還是通過考試,目的能否達成,都取決於課程的教學質量。所以只有教學質量高的課程,才可能做到“學會”。那麼怎樣的課程質量高呢?
決定教學質量的因素是什麼?
對這個問題,多數人的第一反應是“老師講得好”最重要,甚至有人認為是唯一重要的。比如教育局、學校、機構等對教師進行考評,往往主要考量的也是講課情況。我一直認為,這是我們教育最大的誤區之一,是造成“填鴨”現像的根源。舉個例子,韓寒講汽車駕駛,肯定會比大多數駕校老師講得活靈活現,但重復聽韓寒講上一天,也不及一個不苟言笑的師傅帶著你上路跑一天來得效果好。這個例子比較極端,但還是能說明只靠講課是不夠的。有多不夠呢?看看這個存在多年,但在教育圈流傳也不甚廣的研究:學習金字塔。
APP化的在線課程是教育極致
按圖中所述,講課時將聽講、閱讀、視聽和演示都運用上,也只能達到 30% 的留存率,也就是學過的內容在一周後只記得 30%。這就是講課的效果——相反,主動學習最高可達到90%的留存率。
(注:一直未能找到此項研究的原始文獻。雖然很多人的經驗都能驗證其合理性,但數據的准確性始終存疑。不過,愛荷華州立大學的研究《A Model of Learning Objectives》是一個來自不同角度的證明。因為後者的表述比較細節、復雜和學術化,所以本文沒有直接使用。)
既然主動學習的效果好,為什麼我們的課堂一直填鴨為主呢?和很多教師交流此問題,得出的原因可歸結為兩條:“沒時間”和“學生不配合”。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很多學生的答復卻是:“不習慣”和“老師不提供機會”。這當中的問題是:假如老師“沒時間”提供機會,學生自然就只能經歷填鴨式的教學、而不會習慣偶然出現的非填鴨教學——長此以往,那些為數不多的、或偶爾不做填鴨式教學的老師,自然就會感到“學生不配合”。
所以看來,老師還是關鍵。如果老師能持續創造和參與主動學習活動,逐漸改變學生被動的習慣為主動,那麼教學質量就上去了。這樣,症結就歸於老師“沒時間”了。
解決“沒時間”的問題通常有兩種思路:調整工作分配;提高工作效率。工作分配是個制度問題,非教師自己能解決,看來只能靠提高效率。有很多教師在努力提高效率,可是改善有限。三項主動學習活動會這樣消耗時間:
群體討論需要教師在場引導、參與,討論多久就要用掉多久的時間。而與學生單對單的討論,消耗時間更大,並常常做重復工作。
實踐的輔導往往需要多次演示,手把手地教,還要評判結果好壞,都要付出時間。
讓學生教學生,很少有老師知道這事該怎麼做,搞不好還背偷懶的罵名,沒時間琢磨、冒險。
在線課程能比線下課程質量更高嗎?
有人從“聽世界上最好的老師的課”的角度,認為在線課程比多數線下課程更好。但從前面的分析可知,這只能做到比照本宣科的線下課程更好。也正因為中國太多課程是照本宣科的,所以在線教育才如此讓人興奮。但我們渴望有更高的教學質量。怎麼做?
既然推動“主動學習”的障礙是工作效率,那解決此問題就好了。互聯網有兩個特性是效率之源:自動化和眾包,都可以用來推動主動學習。比如一個基本的論壇,就可以支撐學生之間的討論,教師花少量時間做些引導就行了。這個過程不僅實現了“討論”,還能讓水平高的學生做到“教授給他人”。實踐的部分也不需教師反復演示講解,學生可以自己重復看視頻。作業評分可以機器自動做,老師坐享結果。
上面說的這些,在Coursera、Udacity和edX等在線教育網站上都是已經運轉起來的。可以說,跟著這些網站學一圈 Java,效果肯定好過國內大多數學校的 Java 課。這是在線教育對中國最大意義所在。
那麼對於少數很棒的線下課,在線教育是不是不能超越呢?不妨做這樣一個假設,Udacity 的 Python 老師 David Evans 教授在線下也開 Python 課,但不使用任何在線工具輔助教學,那麼哪邊的課程效果會更好呢?
從舊日使用 Moodle 輔助線下課程的教學經驗看,且不說純線下在討論上要用掉更多時間,也不說人工批改編程作業會增加多少工作量,單從“作業自動評分”這一點看,它帶來的教學質量提升,就是純線下課程無法企及的。因為當學生提交作業後立即獲知分數,就能馬上知道自己做得不夠好,趁熱打鐵及時改進,再提交,如此往復,直到分數滿意為止,非常完整的自學習過程,獲得的提升很大。對比人工評分,在幾天甚至幾周後才拿到分數,還有多少學生願意再改進,再找老師評分呢?老師願意再批改一次嗎?
所以,只要課程有配套的在線交互工具,實現人機交互(自動化)和人人交互(眾包),純在線課程就會比純線下課程的教學質量更高。這些工具有能通用的,比如論壇;也有專用的,比如程序自動評分。通用工具大家都在做,肯定越來越好用,所以專用工具才是成敗關鍵。
(當然了,自動化和眾包也有不足,不管是論壇這種通用工具,亦是程序自動評分這種專用工具也都自身的限制,篇幅有限這裡就不展開討論了。)
在線課程是一種APP
相信你現在已經同意,只把視頻往網上一放,不是好的在線課程。體驗一個小例子,網易雲課堂上由李力剛老師主講的《談判路線圖》的“談判解析”一節,有兩個嵌入的互動選擇題,引導用戶在深入學習之前,先做一些必要的思考。這樣,課程是不是立刻鮮活很多?
選擇題只是通用交互工具的一種。不同課程往往還需要不同的工具。編程課需要在線編程環境,典型如Codecademy;Linux 課需要虛擬機,如編程公園;人文課需要 peer review(作業互改),如 Coursera;英語課需要口語評分,如有道學堂;吉他課需要樂譜同步,如Soundslice。
所有在線課程都需要配套的通用或專用的交互工具。專用的工具需要配合課程專門開發,所以說,在線課程應該是一種 App。
你可能會問,什麼樣的 App?App Store 的教育分類下有數以萬計的 App,都在詮釋著如何用強大的交互來增強學習體驗。但這裡談的 App 式課程,指的並不是 iOS、Android 這樣的通用平台上的 App,而是在線教育平台上的 App。雖然目前這種平台還不存在,但 App 式的課程已在移動端和各種垂直網站上蓬勃發展。從用戶角度看,無論在線還是線下,如果有一個集中的地方可以管理自己的學習進度、歷史和成果,管理與老師同學的關系,是非常方便的,這也是現在在線教育平台風起雲湧的原因。但為了達成教學效果,課程必須有專用的交互功能——於此同時,任何平台都不可能把所有專用功能都實現。所以,未來一定會有支持插件的學習平台,讓課程開發者嵌入自己編寫的程序,於是課程就成為這類平台的App了。
APP化的在線課程是教育極致
當課程 App 化,制作課程就肯定不只是錄視頻了。好的課程不僅需要將教學內容融會貫通,還要恰到好處地用視頻表現,且能深度集成 IT 技術。“課程研發”將成為多學科交叉活動,每門課背後也都要有一個制作團隊:教師做教學設計,編導設計視覺和橋段,程序員編寫配套軟件,演員出鏡講課......
與此同時,很多新型的創業公司還會出現。 比如,專門為各科教師提供全套課程開發服務的公司;精於用人工智能技術提高各種課程自動化處理能力的公司;善於利用 Kinect、Leap Motion、腦波檢測儀等新型傳感器提升交互能力的公司等。“課程”和“教師”最終被重新定義。延續數千年的“黑板”教育模式,終於被革命。
在線教育至少為用戶解決了一個問題,就是有機會學習線下學不到的課。但“學到”不等於“學會”。解決“學會”問題,才能掌握教育的核心價值,成為主流。而這個問題處於互聯網與教育的交叉地帶,新興領域,討論得不多。這裡分享一些經驗和想法,期待各界斧正、補充。
無論我們學習的目的是掌握技能、增廣見聞、訓練思維還是通過考試,目的能否達成,都取決於課程的教學質量。所以只有教學質量高的課程,才可能做到“學會”。那麼怎樣的課程質量高呢?
決定教學質量的因素是什麼?
對這個問題,多數人的第一反應是“老師講得好”最重要,甚至有人認為是唯一重要的。比如教育局、學校、機構等對教師進行考評,往往主要考量的也是講課情況。我一直認為,這是我們教育最大的誤區之一,是造成“填鴨”現像的根源。舉個例子,韓寒講汽車駕駛,肯定會比大多數駕校老師講得活靈活現,但重復聽韓寒講上一天,也不及一個不苟言笑的師傅帶著你上路跑一天來得效果好。這個例子比較極端,但還是能說明只靠講課是不夠的。有多不夠呢?看看這個存在多年,但在教育圈流傳也不甚廣的研究:學習金字塔。
APP化的在線課程是教育極致
按圖中所述,講課時將聽講、閱讀、視聽和演示都運用上,也只能達到 30% 的留存率,也就是學過的內容在一周後只記得 30%。這就是講課的效果——相反,主動學習最高可達到90%的留存率。
(注:一直未能找到此項研究的原始文獻。雖然很多人的經驗都能驗證其合理性,但數據的准確性始終存疑。不過,愛荷華州立大學的研究《A Model of Learning Objectives》是一個來自不同角度的證明。因為後者的表述比較細節、復雜和學術化,所以本文沒有直接使用。)
既然主動學習的效果好,為什麼我們的課堂一直填鴨為主呢?和很多教師交流此問題,得出的原因可歸結為兩條:“沒時間”和“學生不配合”。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很多學生的答復卻是:“不習慣”和“老師不提供機會”。這當中的問題是:假如老師“沒時間”提供機會,學生自然就只能經歷填鴨式的教學、而不會習慣偶然出現的非填鴨教學——長此以往,那些為數不多的、或偶爾不做填鴨式教學的老師,自然就會感到“學生不配合”。
所以看來,老師還是關鍵。如果老師能持續創造和參與主動學習活動,逐漸改變學生被動的習慣為主動,那麼教學質量就上去了。這樣,症結就歸於老師“沒時間”了。
解決“沒時間”的問題通常有兩種思路:調整工作分配;提高工作效率。工作分配是個制度問題,非教師自己能解決,看來只能靠提高效率。有很多教師在努力提高效率,可是改善有限。三項主動學習活動會這樣消耗時間:
群體討論需要教師在場引導、參與,討論多久就要用掉多久的時間。而與學生單對單的討論,消耗時間更大,並常常做重復工作。
實踐的輔導往往需要多次演示,手把手地教,還要評判結果好壞,都要付出時間。
讓學生教學生,很少有老師知道這事該怎麼做,搞不好還背偷懶的罵名,沒時間琢磨、冒險。
在線課程能比線下課程質量更高嗎?
有人從“聽世界上最好的老師的課”的角度,認為在線課程比多數線下課程更好。但從前面的分析可知,這只能做到比照本宣科的線下課程更好。也正因為中國太多課程是照本宣科的,所以在線教育才如此讓人興奮。但我們渴望有更高的教學質量。怎麼做?
既然推動“主動學習”的障礙是工作效率,那解決此問題就好了。互聯網有兩個特性是效率之源:自動化和眾包,都可以用來推動主動學習。比如一個基本的論壇,就可以支撐學生之間的討論,教師花少量時間做些引導就行了。這個過程不僅實現了“討論”,還能讓水平高的學生做到“教授給他人”。實踐的部分也不需教師反復演示講解,學生可以自己重復看視頻。作業評分可以機器自動做,老師坐享結果。
上面說的這些,在Coursera、Udacity和edX等在線教育網站上都是已經運轉起來的。可以說,跟著這些網站學一圈 Java,效果肯定好過國內大多數學校的 Java 課。這是在線教育對中國最大意義所在。
那麼對於少數很棒的線下課,在線教育是不是不能超越呢?不妨做這樣一個假設,Udacity 的 Python 老師 David Evans 教授在線下也開 Python 課,但不使用任何在線工具輔助教學,那麼哪邊的課程效果會更好呢?
從舊日使用 Moodle 輔助線下課程的教學經驗看,且不說純線下在討論上要用掉更多時間,也不說人工批改編程作業會增加多少工作量,單從“作業自動評分”這一點看,它帶來的教學質量提升,就是純線下課程無法企及的。因為當學生提交作業後立即獲知分數,就能馬上知道自己做得不夠好,趁熱打鐵及時改進,再提交,如此往復,直到分數滿意為止,非常完整的自學習過程,獲得的提升很大。對比人工評分,在幾天甚至幾周後才拿到分數,還有多少學生願意再改進,再找老師評分呢?老師願意再批改一次嗎?
所以,只要課程有配套的在線交互工具,實現人機交互(自動化)和人人交互(眾包),純在線課程就會比純線下課程的教學質量更高。這些工具有能通用的,比如論壇;也有專用的,比如程序自動評分。通用工具大家都在做,肯定越來越好用,所以專用工具才是成敗關鍵。
(當然了,自動化和眾包也有不足,不管是論壇這種通用工具,亦是程序自動評分這種專用工具也都自身的限制,篇幅有限這裡就不展開討論了。)
在線課程是一種APP
相信你現在已經同意,只把視頻往網上一放,不是好的在線課程。體驗一個小例子,網易雲課堂上由李力剛老師主講的《談判路線圖》的“談判解析”一節,有兩個嵌入的互動選擇題,引導用戶在深入學習之前,先做一些必要的思考。這樣,課程是不是立刻鮮活很多?
選擇題只是通用交互工具的一種。不同課程往往還需要不同的工具。編程課需要在線編程環境,典型如Codecademy;Linux 課需要虛擬機,如編程公園;人文課需要 peer review(作業互改),如 Coursera;英語課需要口語評分,如有道學堂;吉他課需要樂譜同步,如Soundslice。
所有在線課程都需要配套的通用或專用的交互工具。專用的工具需要配合課程專門開發,所以說,在線課程應該是一種 App。
你可能會問,什麼樣的 App?App Store 的教育分類下有數以萬計的 App,都在詮釋著如何用強大的交互來增強學習體驗。但這裡談的 App 式課程,指的並不是 iOS、Android 這樣的通用平台上的 App,而是在線教育平台上的 App。雖然目前這種平台還不存在,但 App 式的課程已在移動端和各種垂直網站上蓬勃發展。從用戶角度看,無論在線還是線下,如果有一個集中的地方可以管理自己的學習進度、歷史和成果,管理與老師同學的關系,是非常方便的,這也是現在在線教育平台風起雲湧的原因。但為了達成教學效果,課程必須有專用的交互功能——於此同時,任何平台都不可能把所有專用功能都實現。所以,未來一定會有支持插件的學習平台,讓課程開發者嵌入自己編寫的程序,於是課程就成為這類平台的App了。
APP化的在線課程是教育極致
當課程 App 化,制作課程就肯定不只是錄視頻了。好的課程不僅需要將教學內容融會貫通,還要恰到好處地用視頻表現,且能深度集成 IT 技術。“課程研發”將成為多學科交叉活動,每門課背後也都要有一個制作團隊:教師做教學設計,編導設計視覺和橋段,程序員編寫配套軟件,演員出鏡講課......
與此同時,很多新型的創業公司還會出現。 比如,專門為各科教師提供全套課程開發服務的公司;精於用人工智能技術提高各種課程自動化處理能力的公司;善於利用 Kinect、Leap Motion、腦波檢測儀等新型傳感器提升交互能力的公司等。“課程”和“教師”最終被重新定義。延續數千年的“黑板”教育模式,終於被革命。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