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台灣將進入企業交棒高峰!企業二代上課學「接班」

華人世界平均年齡最老的企業家,掌握台灣近四分之三的上市櫃公司,但其中僅有三成有接班佈局。這些企業一旦交棒不順,將衝擊22兆台幣市值,以及眾多員工生計。近兩年來,一堂熱門的「接班課」,吸引超過三千人參加,織出一張跨越亞太華人圈二代「接班同學會」的網。這群企業新生代證明,接班可以分享、更可以學習。《天下雜誌》深入台灣五個低調的家族企業,為您挖掘他們的接班故事。
補習班老闆、皮箱公司小開、織布廠小公主、電源供應器小老闆,還有前立法院長倪文亞的孫子倪孟正,這群年紀二十到三十多歲的年輕人,在九合一大選選前之夜鼎沸進行時,卻聚集在教室內聽前立委、故宮文創專家朱惠良上課。
一群看似不相干的年輕人,為何聚集在一起探討文創產業未來,還分享彼此出身背景、現況、未來計劃與希望?
這是三年多來一堂熱門的課程「接班」,吸引了超過三千人參加,他們正在學接棒、學避免交棒後的衰退,聚在一起分享、摸索如何百年傳承。
這樣的需求,還衍生出不同課程與社群,並前往北京、上海、新加坡、香港分享,織出一張跨越亞太華人圈的二代「接班同學會」的網。
● 企業接班成經濟風險
這門課為什麼紅?因為台灣正在進入董事長是八十歲、甚至九十歲後的時代。台灣董事學會發起人、法國巴黎銀行台北分行董事總經理蔡鴻青說,「以前接班議題不檯面化,是因為老闆不老。」
現在不同了。例如正新橡膠董事長羅結,九十歲才交棒。更可怕的是台灣上市櫃公司負責人,平均年齡六十歲,高於中國的五十七歲和香港的五十三歲。
台灣董事學會理事長、逢甲大學講座教授許士軍說,「對於台灣而言這是一種經濟風險,叫創辦人的風險,所以做好接班,是企業應盡的社會責任。」
台灣企業負責人不僅老,不放手,說了很多年的專業經理人接班,恐怕更是虛有其表,因為絕大多數的台灣企業還是由家族成員接班。
根據台灣董事學會《二○一四華人家族企業報告》的調查,台灣一四九六家上市櫃公司(截至二○一三年底)中,竟然有一一一四家是家族企業,佔比將近七五%。
更嚴重的問題是,根據董事學會調查,這些企業潛在接班人愛用「內人」不愛「外人」作為接班人,有七成以上傳兒子,二四%傳女兒,想交棒給專業經理人的連一%都沒有。
許士軍說,「台灣企業表面上是西方的,實際上是東方的,西方是董事會跟CEO之間是憑契約,委託專業經理人透過市場獲取利潤,但台灣的總經理實際上都是家臣。」
為什麼不愛用專業經理人?除了缺乏西方契約制度外,其二是家族永續的觀念勝過企業永續。
還有一個大問題,根據香港中文大學金融系教授范博宏針對兩百五十家華人企業進行調查,含台灣一百十一家,統計老闆退休前五年到退休後三年,總計九年間公司股價扣除異常回報率,發現這些企業平均企業價值消失六○%,即便六○%企業由家族接班、二○%交給專業經理人、二○%賣掉股權退出,但結局都是價值縮減。
范博宏建議,台灣未來十年即將進入企業交棒高峰,建議第一代創業者應該做未來二十年的準備。
這些因素讓「學接班」在過去三年來熱起來了。
● 何家兩代的接班難題
▲80歲的中華語文研習所董事長何景賢(右)要交棒給29歲的兒子何再生。(攝影/劉國泰)
深入接班同學會,看誰想要接班,又能學到什麼。二○一二年,中華語文研習所(TLI)執行長何再生,結束在美國十五年生活回台灣。二十九歲的他,要接八十歲父親、TLI董事長何景賢的班。
何景賢第一次婚姻的四個兒女,都在美國長大、有自己的事業,無意接棒。他曾找過專業經理人接班,但結果不理想。
於是何景賢送何再生去上課學接班。但何再生說,每次跟父親談自己的理想與想法,三分鐘後,父子的話題總會回到「我三十年前是怎麼開創新局,你年紀輕不懂啊。」
溝通困難是一個問題,此外,兩個世代做事情的方法也不同。第一代總是怕第二代經驗不足,誤走上一輩的冤枉路。
第一代是每天早上九點到下午六點都待在辦公室上班,但何再生認為,公司很穩定,幹部都各司其職,他到外面拓展人脈、商機或學習,用微信的行動方式管理幹部,真有事情才回辦公室,更有幫助。
何再生說,「我要是當乖乖的二代坐在辦公室不去外部學習,我會變笨,十、二十年後,我就是一個沒有用的太子。」原來企業都說培養接班人,但兩代之間有鴻溝,還不願放手讓二代嘗試。
看多了企業接班的種種「疑難雜症」,許士軍認為,為何第一代很難放手?「第一,這是我打下的天下,我來掌握,這是潛在的自我,第二是我走了多少困難路,經歷多少事,我的經驗你們怎麼趕得上?第三是我放了,我就沒有重要性了。」
接班解方1:借重補習班 學習典範經驗
怎麼解決交棒者放不了心、接棒者接不上的問題?台大國企系教授李吉仁建議,台灣企業要有設定交棒區的觀念,像賽跑接力賽,交棒者與接棒者兩個人同時起跑,平行跑一段之後,再交棒給接棒者,比較不容易摔倒。
兩代之間,常是因為溝通有困難,因而借重接班補習班,來解決傳承問題。
台灣工銀副董事長駱怡君說,她發現每個地方的青年企業家,都會碰到兩代之間的問題,因此會把她當老大姐來問。「千萬不要把家庭的角色帶到公司來,要把自己當集團跑腿的、是專業經理人,對公司、長官盡責任,」駱怡君說。她直言,董事長最後下的決定,不管年輕人接不接受,最後還是要接受,要去幫助董事長執行他下的決策。
此外,分享與體驗教學也是一個解方。二○一四年十一月十日在台北福華飯店,何再生、將捷建設副董事長林嵩烈、台中福華飯店董事長廖國宏,三個接班同學一起分享上課心得。
林嵩烈印象最深刻的是看到洛克菲勒、歐尚家族用不同方式傳承百年,例如家族憲法、會議,專業與經營權分離,建立家族成員進家族公司的審查機制。
分享之後,這些二代慢慢思考更嚴肅的問題。
接班解方2:傳承制度化 避免利益爭奪
廖國宏是福華廖家第三代,廖家是一個龐大的家族,第一代生了九個兒子,最大與最小差了近三十歲,往下到第三、第四代,只能用枝繁葉茂形容。
但第一代做到九十多歲才退休、二代最大兒子現在已經八十幾歲,怎麼傳轉給二、三代?難道照族譜一個個來?這些都曾經是廖家的爭執與疑問。但上完課之後,廖國宏說,「應該要研究怎麼傳承,討論上一代怎麼放、第二代怎麼接手,如果不願意進企業,又該怎麼擁有他的權益,這些都該制度化。」
林嵩烈說,他原本認為他的家族不會發生問題,「但和同學、資誠會計師聊過才知道,兄弟姊妹結婚之後就會不一樣了,這可能是未來我必須經歷的,現在卻可以提前研究與討論了。」
如果不解決,企業恐怕就會陷入家族爭利無法著眼未來。蔡鴻青舉例,家族到了第三代,就不只是爸爸跟兒子的關係,還有姻親、表親的關係。
若三個兒子各生三個兒子,加上旁系,就超過二十個人,還有配偶天天在旁邊叨念。創辦人持股一○○%,到第三代,股份分一分,每個兒子剩不到一○%,企業與個人利益就不同了。「但公司就只有一個總經理,利益是不一致與衝突的,到後面都沒有對錯的問題,只剩利益分配的問題,」蔡鴻青說。
接班解方3:承接老人脈 拓展新社交圈
接著還要學習承接人脈、建立戰功。以何再生來說,他要接下一個有五十九年歷史、從培訓傳教士學華語開始的華語文教學事業。今天,中華語文研習所,在海外有二十二家分公司、三十八個據點、超過兩千名員工,主要推廣在外國人聚集的地方,必須仰賴當地資源,發展當地政商、高級主管的市場。
因此何再生必須承接父母的政商資源,這又是接班同學會的另一門課:如何承接第一代資源,開拓自己的社交人脈圈。
何再生另一個接班重點是參加父母安排的餐會。例如跟考試院長關中、嘉義前市長張博雅吃飯,也參加政商菁英社團七心餐會,跟新光金董事長吳東進等政商名流一起吃飯。何再生說,「爸媽都希望自己的人脈,能夠成為接班人的人脈,但這些人脈資源,你本身要懂得經營與學習。」何再生說,「坐在飯局,第一代往往會講身分、輩分,沒叫你講話不能講話,講錯話還會被父親說,犬子不懂事,童言無忌。」
在嚴肅場合被介紹給讓長輩認識之後,二代就得靠自己維繫關係。
一樣搭起平台,去年工商協進會成立了青年事務委員會,由駱怡君擔任召集人,主要成員以二代企業家與青年創業家為主。
接班解方4:搭建同儕平台,充實自己能力
這是一個跨國青年企業家的組織,但想在裡頭有表現、建立人脈,必須要夠有本事,因為活動像擂台賽。駱怡君舉例,「在北京的活動找了央視主播,隨時丟出問題給北京、台灣與香港代表隊,考驗臨場智慧與能力。」能力好壞,現場馬上考驗出來。何再生補充說,「要建立別人對自己的好印象,自己的質(能力)很重要。」
接班解方5:培養少主人馬與老臣的默契
要成功接班,還要學如何與老一輩的專業經理人相處,並建立接班梯隊。許士軍說,「接班要有隊伍、要有班底。專業經理人看著少主長大,接班後未必叫得動老臣,因此要想清楚是否需要重新建立團隊。」
李吉仁則建議,當第一代年紀太大,二代過於年輕、經驗與威望都不足,交棒區也可以設立一個中繼者的角色,讓專業經理人帶著二代接班者一起跑,等到二代跑順了再交棒給二代。
也可能是交棒者與老臣齊退,東鋼董事長侯傑騰帶著記者走進東鋼的企業簡介區,其中有一張歷史照片,是他的父親與一起打拚的副總經理的合照,雖然都退休了,但還是東鋼的股東。
老人退了,還要學怎麼找新人才。因此,學接班還有人才選秀會。由二代企業家扮演輔導員,輔導一批國內知名大學的學生。
已經是第三年擔任輔導員的葡萄王董事長曾盛麟說,結業時,這些學生要上台去做簡報,學者、二代則擔任評審,替這些學生做評分。這產生一個正向的結果,可以培養優秀的年輕人,也可讓二代從闈場馬上訂走自己要的人才。
李吉仁舉例,長興化工董事長高國倫接班前就引進一群MBA,這群年輕人才與少主一起展開長達十年的接班訓練,等到高國倫能真正接班,這群人也成了可倚重的專業經理人。
但接班是不是真的成功,宏碁電腦創辦人施振榮說,關鍵在於如何讓創業者精神延續——歐洲的經驗是利用家族治理,在董事會中有代表,使經營權有穩定力量去傳承,建立公司治理、價值觀及組織文化,這是百年企業長青的關鍵。
怎麼做到?李吉仁說,這是接班人最該學習的一堂課。歐洲企業能傳承百年,在於歐洲企業的經營者把社會責任植入在企業價值內,企業經營不只是追求獲利,也是為社會創造福利,因此非常重視傳承議題,認為接班成功與否都會影響員工的生計,必須謹慎看待與設計。
李吉仁強調,應該教這些二代接班人如何做一個真正的企業家,而不是只是學做生意,要學典範企業的精神、學未來的世界觀。
應該嚴肅面對的是,根據資誠(PWC)「二○一四年全球家族企業調查報告」,台灣只有五%的家族企業明列接班計劃,遠低於全球平均值一六%。
回頭一看,從駱怡君、侯傑騰,甚至做水龍頭的橋椿董事長楊慶祺,接班這條路從一九九七年就開始走到今天。也就是說,沒有十年培養不出一個接班人。
台灣既然是家族企業為主的結構,企業主高齡化的情況嚴重,接班計劃不足,那接班絕不該是隱晦不能談的事情。這都是接班同學會的熱鬧背後,一個嚴肅且必須面對的問題。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培訓如何落地? ——培訓工具篇

當我們通過各種需求調研方法,挖掘出企業業務痛點及需求后,就要開始針對企業的問題進行分析診斷, 哪些培訓來解決,哪些管理來解決,最終形成一個比較完善的培訓項目,從而使企業的問題,得到系統性解決。 要想培訓專案完美落地,學習項目的設計與運營管理至關重要。 如果只是單純交付一些課程,意義真的不大。  培訓管理者一定要成為價值的創造者,而不是價值創造的追隨者。  怎麼理解?  所有學習項目都必須上接戰略下接績效,所有的培訓管理者都應該站在業績的原點和戰略的原點,去思考培訓項目的設計,去開展評估,推動培訓價值的產生 ,而不是僅僅簡單地安排課程,安排老師。 在這裡,我們一定要認真考慮一個問題,那就是為什麼老闆要將大量的費用投入到培訓中,而不用作獎金或者營銷費用? 你需要考慮這個問題,因為你的老闆也時常會這樣想,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培訓人要做思維和實踐的整體轉變,要從交付課程到驅動業績。 具體要怎麼做呢? 首先培訓項目的設計 要符合教學心理,也要符合問題解決路徑,還需要得到企業內部各方的配合。 畢竟學習是一種心理學現象。 要想學員學得好,教學工作就要符合學員的心理規律,根據心理學理論,人的大部分行為是受潛意識控制,培訓就是要改變這種潛意識行為。 瞭解這一層,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改變行為這麼難了,為什麼學員聽課後,回到工作崗位還是老樣子,同時也我們指明瞭方向:靠說教,是無法改變行為的。 真的是古人不曾欺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只有我們將理論結合實際,高頻反覆地進行學習和練習,才能形成肌肉記憶,最終達到行為的改變。 因此,在這個知識大爆炸的社會中, 我們不僅要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學習、工作,而且更重要的是學習的內容要有適用場景,或能結合實際進行訓練,從而改變員工行為,進而提高企業績效。 專案需要完美落地,培訓管理也相當關鍵。  培訓管理涉及人(老師、學員)、流程、有形展示,各方面有效配置方能達到完美的授課效果。  如果企業沒有辦法進行沉澱並最後形成一種落地的管理工具,將是一個非常耗費人力複雜繁瑣的工程。 所以, 管理流程和管理工具的標準化和合一化非常重要,這能夠大大減少工作量和管理成本。 那麼我們要如何選擇培訓管理工具? 好的培訓管理工具是怎樣的? 好的培訓管理工具,不是簡單地將面授課程搬到線上,而是專門...

2019十大趨勢值得關注

1:“知識萃取”成為新的熱門話題 在移動互聯和知識付費時代,外部知識、大咖知識已經不再稀缺,而真正稀缺的是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和技能,但這些知識在組織內部一直大量存在,那就是業務專家多年實踐中沉澱的隱性經驗。 這就是為什麼這兩年知識萃取和微課開發火起來的原因。 知識萃取本不是新鮮話題,因為在課程開發中最需要解決的就是知識萃取問題,是我們做課程開發的老師的必備技能。在知識萃取時,最需要解決的是如何將業務專家的隱性經驗挖掘出來而不僅僅是萃取問題。 2:“訓戰結合”成為新的人才培養模式 “相馬不如賽馬”的用人理念一度流行,在互聯網領域也存在通過競爭機制來激發員工鬥志並以此來選人的方法。在培訓中,採取“訓戰結合”的方法同樣可以極大激發學員的參與度,提升人才培養效果。簡單來看,在線學習中的遊戲化設計就是訓戰結合模式,通過模擬和PK方法讓學員樂在其中。也有真槍實彈”的案例,比如阿里巴巴的三板斧培訓班,每天都會淘汰學員,給學員帶來的壓力可想而知。 3:項目製成為人才培養的基本模式 傳統的培訓項目基本就是課程拼盤,培養領導力就找一些好的領導力課程拼一下,如果課程太多就分幾個階段,每個階段包裝一個動聽的名字,而本質上看還是課程拼盤。而隨著培訓成熟度日益提升,培訓經理對於學習項目的認知不斷升級。 當前企業裡的學習項目,以真實的業務問題為出發點,設計整體解決方案,注重在運營中提升轉化度,在培訓後有相應的跟踪和輔導措施,項目評估注重與業務的相關度,以及轉化成有形的成果。這些項目的設計考驗培訓管理者的診斷能力、設計能力、運營能力,考驗業務思維和系統思維。 在這些項目中,培訓課程僅僅是要素之一,培訓管理者們通常需要融合線上學習、社群分享、在職訓練、導師輔導等多元化方式,以最有效的方式來幫助業務解決問題並達成結果。 4:移動學習平台將發揮更為綜合的價值 有點規模的公司都已經或正在著手引進移動學習平台。移動學習平台比其老大哥elearning平台更為有優勢。在電腦時代,一門在線課程動輒45分鐘以上,培訓部門要求員工在下班後佔用娛樂休閒時間來學習,確實是逆荷爾蒙。 而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手機成為人身體的延伸,大量需要線下完成的工作開始往手機上遷移,聽課這個看似需要一本正經正襟危坐的事,完全可以隨時隨地通過手機上網來實現。尤其是對於未來的互聯網原住民來說,他們能夠通過網絡來解決的問題可能就不會通過線下...

如何簡單又快速的製作微課哪? 以下幾種工具值得推薦

美國學者Stephen Meyer在2015 年的ATD 大會上提出了他對微課的定義“Bite-size content and Single Concept Learning”。Stephen Meyer 進一步提出了微學習內容設計公式,即1 concept+1 behavior=1 outcome。可簡單解釋為,在極短的時間內告訴學員一個切中工作痛點、難點的知識點, 以支持他們更好完成工作,同時要引導學員改變相應的行為並不斷加強這個行為,如此才能最終取得一個學習的成效。 在SCORM教材規範中有定義SCO (Sharable Content Object),其實廣義來講就是現在流行的微課第一代。因此在重新設計數位內容時,可以以微課為核心概念來開發,然後透過章節關聯將各相關微課串聯成一份SCORM教材。這樣又可以兼具隨時需要隨時學習微課的特點,也可以組合為數位課程,進行有系統化的教學。一宇數位的教材庫便能讓您上載影片組合,影片組合成SCORM教材,又可以將影片組合中的每支影片獨立出來當成微課使用!!  如何簡單又快速的製作微課哪? 以下幾種工具值得推薦: 1. 手機錄製上載分享,新知分享不遺漏。 手機是最好的影片式微課製作工具,經由影片編輯APP進行簡要的內容編輯與壓縮影片,並利用APP快速上載到系統。影片可以分享到微課庫,社群或是好友,經過審核後也能變成企業的標準微課,成為數位學習教材。 2. Office 365 PowerPoint 錄製投影片。 上班族都會使用PPT來進行簡報,但要講好一場生動的簡報,讓台下的聽眾不會睡著,除了內容外,最重要就是簡報的語調口氣與速度囉!  MS PowerPoint 為剪報者提供非常方便的練習工具,讓簡報者可以透過錄製自己的演講內容,藉以檢視自己的話術,語調快慢等等。因為可以重複錄製簡報內容並可編輯,因此成為錄製簡報型微課的最好工具,錄製完成還可以匯出成MP4! 3. H5微課製作雲製作互動式微課來取代Flash。 一宇數位代理的H5 微課製作雲端服務,可以讓製作者用簡報設計般的方式設計精彩的H5動態多媒體微課。直覺的操作方式,可以避免工具的學習曲線,並能透過互動式的教學方式,提升學習者的專注力與興趣。 4. BenQ IFP大型觸控螢幕互動面板結合Orca HCM,知識的最佳投捕組合。 Ben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