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注意到人力資源領域的新創公司發展活躍,因為 8 月份的 LA 創業圈突然出現一筆巨額融資:專門提供中小企業招聘服務的洛杉磯新創公司 ZipRecruiter 公佈獲得 6300萬美金 A 輪融資。
CEO Ian Siegel 在接受採訪時得意的說,ZipRecruiter 營利正在以 100% 的速度成長,每月有超過 3 萬個新職位在平台上發佈,今年服務使用量已經超過過往 3 年的總和。就這樣,一個 4 年前還在廚房桌上辦公的新創公司,搖身一變成了南加創業圈的一顆新星。
除了這家企業本身的高速成長外,人力資源服務產業本身就是一個非常誘人的「大蛋糕」。德勤在剛發布的 2015 人力資源技術展望報告中提及,美國人力資源服務市場的總估值超過 150 億美金。而這個領域在過往兩年中,成長至初具規模的新創公司超過 100 家。其中提供人力資源技術及排名前 50 的新創公司投資額超過 5.6 億,而提供員工教育培訓相關的前 50 名新創公司融資額則超過 8 億美元。
上個月 SumTotal,這家 LMS(學習管理系統)公司剛被線上培訓巨頭 Skillsoft 收購,而年初 Linkedin 花了 1.2 億美元買下職位數據分析公司 Bright,都無疑透過資本對志於顛覆人力資源的新創公司拋出了誘人的訊息。我們來總結一下,新創公司正在從哪些方面顛覆這個產業。
讓陌生人幫你找工作?
招聘的社交化從幾年前開始就不是一個陌生的概念了。多虧了像 Linkedin、Facebook、Glassdoor 社交網站的發展,招聘資源的訊息管道和人才的吸引方式已經大大改變,這些都和社交網路的推薦系統密不可分。
除了 SmartRecuiter、Careerify、Workday、Lever 這些專注在社交網路挖掘人才的平台,關注社交招聘的新創公司已經在創造新的人才招聘生態了。最近矽谷紅透半邊天的 YC 畢業生——明星企業 Weave 所建立的,正是這種新式職業社交招聘 App。它試圖打破人力市場中的雇主僱員關係,回歸到自然社交場景中「individual」個體關係。這款所謂類似「職場人士的 Tinder」把陌生人根據喜好連結起來,從而顛覆了以往大家目的明確的求職方式,幫助大家透過人際網絡發現工作機會。Weave 的 CEO Brain Ma 在接受自媒體「矽發布」採訪時強調,Weave 就是希望將求職關係碎片化,來創造很多不受傳統線上招聘思維禁錮的職業領域機會。透過 Weave,一個在咖啡館裡聊了一次天的人, 就能幫助求職者配對到一個潛在的職業機會。
大數據幫你選人更容易?
大數據已經顛覆了許多產業,人力資源當然難逃衝擊。Riviera Partners、Gild、TalentBin等一些美國明星新創公司都在融資上表現不俗。他們的服務完全改變了 HR 們低效率的看履歷和打電話的工作方式。在有效的算法設計下,職位的潛在合適對像不僅能從 Linkedin、Facebook、Twitter 等社交網路中被篩選出來,還可以從既有履歷、申請及員工資訊中找出來,同時整合性格測試、專業考試等所有能找到的相關數據,為 HR 們分析出職位最適合的人選。
當然,大數據不僅豐富了數據來源的多樣性,更重要的一點是提高了數據的有效性。針對這個問題,我和一家做大數據招聘的新創企業《枇杷派》進行了一次交流。這家企業將矽谷的大數據算法帶回中國創業,對中美市場都頗為熟悉。CEO 趙靈彥向我解釋了招聘巨頭和新興科技公司在對數據處理上的本質差別:大數據透過算法提高了 HR 篩選履歷的科技附加價值。「如果具體解釋,現有的模式就是賣履歷,用互聯網手段集中收集履歷,然後出售,賣了是不是還需要人讀?讀了是不是很多工作還需要人來管?例如給面試者回覆?我們認為,賣履歷的方式過時,而大數據的評測和配對,協助 HR 把完全不合適的履歷先丟掉,讓專業的 HR 保留寶貴的精力在少數合適的履歷上。」
當然,新技術的應用最不缺乏的是想像力。大數據還在衍生出更大的服務空間。還是拿枇杷派為例子,這家企業還在運用大數據提供一些更滿足市場需求的人力資源服務產品。例如收集薪酬的資訊,追踪面試管理,甚至深入員工的表現和績效,利用大數據建立有效的激勵方案。我相信這都是應用大數據服務的重要場景。相信將來有更多的人才會因為精準的計算被配對到適合的職位上,為企業和社會創造更大的價值。而被解放的 HR 們也對於每個人才能有更多的精力來進行判斷和培養,達到應聘者和企業的雙贏。
所有工作都是一場遊戲?
2012 年,被外界認為是全球第二大軟體公司 Oracle 的顛覆者 Salesforce.com 高價收購雲端基礎社交管理公司 RYPPLE,希望將獎勵、技能、目標等遊戲化的設計加入到人力資源的管理當中去,尤其在團隊建設中幫助經理透過遊戲化的方式提高團隊成員的參與感。如今,這股風越刮越旺。矽谷 2015 年收購大熱門的預測名單上的 Bunchball、Badgeville、BigDoor 和 Gigya,都是專門為企業內部管理系統設計遊戲機制系統的初創公司。
遊戲化被應用到人力資源領域這在過去匪夷所思,但現在對於企業而言可謂名利雙收。不僅降低了招聘的成本、提供了工作效率、更讓企業形象變好。例如普華永道發佈的 Multipoly,讓所有潛在的招聘對象可以成為公司的「員工」,在模擬體驗的 12 天內,可以和虛擬客戶進行談判、接受產品訓練以及加入員工的線上社群等;再例如 alo-Alto 的新創企業 Quixey 在招募時就策劃一個線上研發大賽,找到程序漏洞的就可以獲得 100 美元和企業的面試的機會。這種招聘方式不僅幫助 Quixey 大大降低了招聘成本,同時也提高了他們的企業品牌知名度。阿伯丁集團在 2013 年的報告指出,運用遊戲化的公司比沒有運用遊戲化的公司執行力高 20%。
有鑑於此,遊戲化設計開始全面進軍美國人力資源領域。HCL 科技公司的普里特維·舍吉爾在 2014 年 1 月份的《連線》中提到。「SAP 使用遊戲來引導其員工調整工作壓力;聯合利華將遊戲化應用到企業培訓;海斯部署運用遊戲化的方式來招聘人員。」
隨時隨地就能接受培訓?
德勤2014 年人力資源行業報告顯示,員工的LMS(學習管理系統)軟體服務在美國的市場規模已經達到 25 億美元,並且每年以 21% 的速率遞增,成為人力資源技術服務裡成長最快的部分。而員工培訓系統的改變,體現在從單純的培訓管理,課程教授逐步演化成學習互動的平台,確保員工隨時隨地都能有效的獲取資訊。
就在 9 月 11 日,一家提供現在課程培訓的澳洲初創公司 Looop 在進軍英國市場時,得到了 180 萬美元的融資。他們協助培訓的內容,不管是用文字或手機上傳的圖片,甚至是一段 YouTube 的影片,都可以很快整合到線上課程。同時,他們的 App 相當易用,員工可以隨時隨地完成課程,得知課程完成度,並提供可視化的培訓結果,將低效、不靈活的 LMS 系統變成親切友好的互動平台。
同時,LMS 在未來的使用場景下可以變得更加智慧。在和專案管理系統充分整合之後,LMS 會自動安排員工的學習。例如一個沒有大額賬戶銷售證書的人員將幾百萬的交易輸入管理系統,他個人的 LMS 系統就自動調出相關課程,提醒他完成培訓才能繼續交易。
我大概已經想到接下來找工作的新場景了。被因為社交軟體而認識的陌生人推薦去了一家公司,在我面試時 HR 手上已經拿著一份針對我個人與職位的匹配報告。在跟我交談良久之後開出了一個令我滿意的薪酬。在我試了公司的虛擬工作遊戲軟體後,了解我每天和客戶打交道的內容。在工作第一個月,我就利用手機上的學習 App 完成第一個職業證書的考試,經理分配給我更多業務,同時在我的考評上加了一些經驗值,他告訴我可以用來兌換我的季獎金。你說,這聽起來是不是很酷?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