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雲端的運用,多半仍停留在創造新商機的層次,然而善用雲端運算,可以替組織創造更多業務、行銷和人才培訓的機會。
過去五年,麥肯錫觀察重要科技發展,其中雲端、大量資訊(big data)、智慧裝置(smart assets)三項,以超乎想像的速度發展。這三大技術,帶來五大趨勢,可被應用在企業營運及組織運作。先分別來看這三項技術:
第一、雲端運算。「雲端」在台灣已被一般民眾熟知。但我認為大家多半仍停留在雲端運算如何能創造新商機,卻很少好好思索,該怎麼運用雲端運算來替組織創造更多機會。特別是服務提供者,譬如電信業者、有線電視業者等,都應更有效應用雲端運算,為業務帶來更多機會。
第二、大量資訊。目前,絕大多數台灣企業,分析大量龐雜資料,仍使用類似微軟工具如excel等來整理。事實上,大量資訊經過快速運算分析,能更省時、省費用、有效的進行行銷活動。
第三、智慧裝置。如何善用監控器、智慧電表這類智慧裝置,來更優化公司營運。
這三個技術,帶來五項值得企業關注的應用趨勢:
一、「協同創作」變成主流。最好的例子是「維基百科」,透過分布在全球各地的人,共同創作,形成一個超級大百科。另一個案例,是「臉書」(Facebook)。之前臉書想把自家網頁翻譯成各種語言。原本規劃要花三個月將網頁翻譯成法文版,沒想到集合了網友的力量,只花一天就完成了所有的工作。
但「協同創作」有一個重點,就是企業應該要針對這樣的共創過程,有適當的回應,因為這是一種雙向互動,如此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持續投入。
二、網絡型組織。這主要是企業如何讓組織中的計劃更有效的執行。過去企業總是按功能別編制員工,譬如行銷、製造、財務等。不同部門的人員要跨部門合作並不容易。但如果你可以在組織中善用雲端架構,以計劃的特質來跨部門組織團隊、協同合作,計劃完成後,人員也可以再回到原部門,而不是由一個部門主管來管理計劃、組織團隊。這樣讓跨部門的人才不但能依其專長協同合作,也不會破壞企業原部門別編制的架構。
舉例來說,陶氏化學是一家規模很大的世界級企業。它一直遇到一個難題,就是當要發展研發計劃時,總是無法立即從四散在各部門、地區的大批研發人力中,組織出最好的團隊來執行計劃。因為他們需要先從大量的人才中,挑選並組織出團隊,而這是一個龐大耗時的工程。所以陶氏在公司內創造了一個內部平台,上頭有公司內研發人才庫、退休人員、外部專家,要啟動計劃時,透過平台,就可以善用到全公司的研發人才庫來組織團隊。
三、連網裝置成長。未來「智慧裝置」將成為資訊系統中的重要元素,協助蒐集、運算、統合資訊。譬如家中裝入了智慧電表,可以幫助偵測用水、用電量,何時使用電,可以省電費。
另外一個例子,就是保險公司的車險。保險公司無法掌握投保駕駛的風險性,沒有準確的預測機制。現在他們將一個類似GPS的裝置放入投保者的車內,這個小儀器能和保險公司連線,建立這名投保駕駛的行車紀錄及開車習慣,如是否常超速、在什麼時間開車、在哪種路段開車,保險公司就能依這些駕車習慣所產生的風險,來計算費率。這樣能讓保險公司更能掌握風險。
四、實驗與大量資料。和消費者關係緊密的企業,應該善用這個趨勢。譬如電信業者、郵局、有線電視業者等。這些企業可以拿到大量客戶資訊,譬如有線電視業者,可以收集到用戶的收視習慣,從中分析出用戶的生活型態,譬如何時在家、什麼時間看什麼節目等,這些大量資訊妥善分析後,當中存在大量商機。
另外,透過雲端運算,可以快速分析大量資訊,如果行銷人員想推大型行銷活動,在正式推出之前,就可以快速、多次實驗,得知那個概念在哪個區效果最好,之後再正式推出。
這裡有一個重要的訊息,就是透過實驗、小規模的先導計劃,來降低正式執行計劃時的風險成本,這是需要被建立的新能力。
五、佈建永續的社會。如何善用科技來降低能源使用,已逐漸被視為企業績營運效的一部份。而科技本身,如智慧電表,扮演著降低排放,減低對環境傷害的腳色。更重要的,科技如雲端運算,還有能力降低日益龐大的企業經濟活動,對環境造成的負擔。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