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連結
洛桑管理學院(IMD)2014年11月發布「2014年IMD世界人才報告」,一向人才濟濟的台灣排名竟然只有第27名,在亞洲地區排名第5,人才問題因而浮出檯面。本文將簡介IMD的人才報告,並分析台灣面臨的人才問題及原因,最後並提出相關對策。
一、IMD世界人才報告
瑞士洛桑管理學院根據「世界競爭力報告(WCY)」300多項指標中,挑選有關教育、勞動市場等23項指標進行評比,於今年(2014年)11月20日發布「2014年IMD世界人才報告」(IMD World Talent Report 2014)。
值得關注的是在60個受評比國家,我國僅排名第27名,在亞洲地區我國排名第5,雖然領先第28名的日本、泰國(第34名)、韓國(第40名)及中國大陸(第43名),卻遠遠落後於新加坡(第16名)、香港(第21名),甚至不如東南亞的馬來西亞(第5名)、及印尼(第25名)等國。
進一步檢視細項的排名,人才報告指標分為:「投資與發展人才」、「吸引與留住人才」及「人才準備度」三大類,分別簡介如下:
(一)投資與發展人才:本項台灣整體排名第37名,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公共教育支出佔GDP比例部分為34名,婦女勞動市場參與率為39名,中學教育師生比更只有擠進第47名。
(二)吸引與留住人才:該指標的總排名位居第30名,其中吸引外籍人才方面僅有45名,人才外流更位居末段班為第50名,為所有細項指標中表現最差的項目。
(三)人才準備度:台灣在此項表現相對較佳,總排名第25名。然本類的各細項指標全數較前一年退步,在學校重視科學教育方面高達第8名,但是技術勞工方面排名卻大幅下滑由2013年的13名,衰退至23名;經理人國際經驗也由2013年的17名滑落至39名;大學教育符合競爭經濟的需求度上也只有在31名;語言人才更位居難看的35名。
二、台灣人才問題分析
從IMD的2014年IMD世界人才報告內容,正可突顯出台灣當前的人才困境
台灣人才問題可歸納出以下幾個原因:
(一)產業外移
近年來,許多台灣企業將生產據點移至海外,而行程台灣接單海外生產的現象,因而流失許多工作機會。根據經濟部最新公布的2013年11月外銷訂單,1至11月外銷訂單4,285.9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加279.7億美元或增7.0%。然有另一個值得憂心的數據,係海外生產比率52.1%,換言之只有一半的訂單會反映在國內出口金額上面。其中資訊通信產品海外生產比率更高達90.8%,電子產品海外生產比率也有51.3%,足見該問題的嚴重性。
(二)薪資不振
台灣近年來經濟呈現穩定的成長,除了2001年與2009年經濟成長率分別出現-1.65%與-1.81%的負成長外,均有正成長的表現。然而我國的薪資水準卻未同步上揚,引用主計總處的數據,2013年全年經常性薪資平均為37,716元,為歷年最高,較2012年增加0.99%,非經常性薪資(含年終(節)獎金、績效獎金、員工紅利及加班費等)為8,249元;兩者合計後之2013年全年薪資平均為45,965元,為歷年最高,較2012年增加0.17%;表面上薪資是呈現提高的狀態,還是歷史新高,然而若考量通貨膨脹因素之後,即出現完全不同的結果,2013年全年薪資扣除消費者物價指數上升0.79%後,以2011年價格衡量之2013年全年實質薪資為44,739元,則較2012年減少0.62%,其中實質經常性薪資為36,710元,則僅較2012年增加0.19%。
進一步觀察長期趨勢,考量通貨膨脹的因素,1998年至2013年間消費者物價指數增加16.01%,導致以2011年價格營量的實質薪資,2013年全年工業及服務業受僱員工實質薪資平均為44,739元,竟然比1998年的44,798元還要低,15年來實質薪資減少0.13%。
(三)國際化程度不高
即使台灣學生接受多年的外文教育,但外語能力普遍不佳,吸收國際知識較為有限,加上近年出國留學的人數有下滑的趨勢,國際化程度略低,缺乏國際化知識與外語能力薪資難以提升,也會影響外商來台投資意願。
三、建議
從2014年IMD世界人才報告可看出台灣在人才上確有值得關注與改進的地方,本文提供以下幾點建議供政府參考:
(一)強化國內投資
台灣薪資停滯的主要原因,乃是國內主要產業外移,許多企業紛紛將生產基地移轉至海外,尤其以製造業最為明顯,國內接單海外生產方式經營,而國內的產業卻沒有轉型升級,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導致國內的勞動需求大幅減少。
近年來國內企業的海外生產據點的各項生產要素的優勢逐漸消失,面臨工資高漲、土地取得困難、勞工抗爭事件不斷發生的問題,與國內的生產成本逐漸接近。政府應利用此一時機,排除在台投資的障礙,爭取國內外企業來台投資,增加更多的就業機會,薪資即能跟著水漲船高。
(二)促進產學結合
即使國內整體薪資停滯,然仍有不少高薪的工作找不到合適的受雇者,形成低薪行政職缺一堆人搶,高薪的專業職缺卻找不到人的奇特現象,尤其以專業技術人員最為明顯。
建議政府教育應重視與產業結合,首先,加強過去以專業訓練為主的技職教育,培養企業所需的人才。當前技職體系與市場脫節情況相當嚴重,主要是近年來我國技職教育過於偏重升學,普設科技大學,學生畢業後缺乏專業技術能力,也不願意從事基層的技術工作,而造成人才斷層的問題。
其次,學校教育不應一層不變,而需跟上時代發展趨勢,訓練未來市場所需的人才。例如:大數據、物聯網、生物科技與綠色能源產業等均是將來的明星產業,大學教育應積極引入相關師資與設備,訓練該領域的人才,搶佔市場先機。
(三)推展高附加價值服務業
台灣服務業發展甚早,待客熱情親切,深受國內外的消費者肯定。2011年6月開放陸客自由行後,來台人數即不斷成長,促進相關服務業的蓬勃發展,可惜的是國內多數服務業與歐美日等先進國家相比,精緻度略嫌不足,還有不少成長空間。未來服務業應朝向提升附加價值的方向發展,走向精緻化、特色化且專業化,而非同質性的價格競爭,以吸引旅客來台享受高級的專業服務,即有助於提高服務業的薪資水準。
另外,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也能有助於我國精緻服務業進軍封閉的大陸市場,搶佔龐大的商機,非但有助於企業發展,連鎖企業進入大陸市場所需聘用的台籍店長及相關人才也相當可觀,這些外派的人力薪資也遠優於國內薪資。盼望立法院能排除政治紛爭,早日通過服貿協議的審查程序。
(四)鼓勵企業加薪
不少企業雖然獲取高額的獲利,卻不願意將利潤與員工分享,讓國內薪資躊躇不前。政府為改善此一問題,勞動部日前召開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確定明年7月起,基本工資由現行19,273元,調漲735元到20,008元,調幅3.81%;金管會也推出台灣高薪100指數,鼓勵高薪企業;經濟部提出政府採購考量企業加薪狀況等,均相當值得肯定。
(五)加強國際化吸引國際人才來台服務
外國人普遍認為台灣人民相當友善,生活環境也相當舒適,惟基礎設施上國際化略顯不足,例如國際學校數目、交通號誌及公務員的外語能力等。另外,國內部分法規也對外籍人員來台有些不合理的限制,尤其對中國大陸的白領人才在台工作有相當的限制,阻礙優秀國際人才來台灣工作的意願。故政府應強化國際化設施,放寬不合理的法規限制,甚至還可提供相當優惠措施,吸引國際人才來台服務。
洛桑管理學院(IMD)2014年11月發布「2014年IMD世界人才報告」,一向人才濟濟的台灣排名竟然只有第27名,在亞洲地區排名第5,人才問題因而浮出檯面。本文將簡介IMD的人才報告,並分析台灣面臨的人才問題及原因,最後並提出相關對策。
一、IMD世界人才報告
瑞士洛桑管理學院根據「世界競爭力報告(WCY)」300多項指標中,挑選有關教育、勞動市場等23項指標進行評比,於今年(2014年)11月20日發布「2014年IMD世界人才報告」(IMD World Talent Report 2014)。
值得關注的是在60個受評比國家,我國僅排名第27名,在亞洲地區我國排名第5,雖然領先第28名的日本、泰國(第34名)、韓國(第40名)及中國大陸(第43名),卻遠遠落後於新加坡(第16名)、香港(第21名),甚至不如東南亞的馬來西亞(第5名)、及印尼(第25名)等國。
進一步檢視細項的排名,人才報告指標分為:「投資與發展人才」、「吸引與留住人才」及「人才準備度」三大類,分別簡介如下:
(一)投資與發展人才:本項台灣整體排名第37名,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公共教育支出佔GDP比例部分為34名,婦女勞動市場參與率為39名,中學教育師生比更只有擠進第47名。
(二)吸引與留住人才:該指標的總排名位居第30名,其中吸引外籍人才方面僅有45名,人才外流更位居末段班為第50名,為所有細項指標中表現最差的項目。
(三)人才準備度:台灣在此項表現相對較佳,總排名第25名。然本類的各細項指標全數較前一年退步,在學校重視科學教育方面高達第8名,但是技術勞工方面排名卻大幅下滑由2013年的13名,衰退至23名;經理人國際經驗也由2013年的17名滑落至39名;大學教育符合競爭經濟的需求度上也只有在31名;語言人才更位居難看的35名。
二、台灣人才問題分析
從IMD的2014年IMD世界人才報告內容,正可突顯出台灣當前的人才困境
台灣人才問題可歸納出以下幾個原因:
(一)產業外移
近年來,許多台灣企業將生產據點移至海外,而行程台灣接單海外生產的現象,因而流失許多工作機會。根據經濟部最新公布的2013年11月外銷訂單,1至11月外銷訂單4,285.9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加279.7億美元或增7.0%。然有另一個值得憂心的數據,係海外生產比率52.1%,換言之只有一半的訂單會反映在國內出口金額上面。其中資訊通信產品海外生產比率更高達90.8%,電子產品海外生產比率也有51.3%,足見該問題的嚴重性。
(二)薪資不振
台灣近年來經濟呈現穩定的成長,除了2001年與2009年經濟成長率分別出現-1.65%與-1.81%的負成長外,均有正成長的表現。然而我國的薪資水準卻未同步上揚,引用主計總處的數據,2013年全年經常性薪資平均為37,716元,為歷年最高,較2012年增加0.99%,非經常性薪資(含年終(節)獎金、績效獎金、員工紅利及加班費等)為8,249元;兩者合計後之2013年全年薪資平均為45,965元,為歷年最高,較2012年增加0.17%;表面上薪資是呈現提高的狀態,還是歷史新高,然而若考量通貨膨脹因素之後,即出現完全不同的結果,2013年全年薪資扣除消費者物價指數上升0.79%後,以2011年價格衡量之2013年全年實質薪資為44,739元,則較2012年減少0.62%,其中實質經常性薪資為36,710元,則僅較2012年增加0.19%。
進一步觀察長期趨勢,考量通貨膨脹的因素,1998年至2013年間消費者物價指數增加16.01%,導致以2011年價格營量的實質薪資,2013年全年工業及服務業受僱員工實質薪資平均為44,739元,竟然比1998年的44,798元還要低,15年來實質薪資減少0.13%。
(三)國際化程度不高
即使台灣學生接受多年的外文教育,但外語能力普遍不佳,吸收國際知識較為有限,加上近年出國留學的人數有下滑的趨勢,國際化程度略低,缺乏國際化知識與外語能力薪資難以提升,也會影響外商來台投資意願。
三、建議
從2014年IMD世界人才報告可看出台灣在人才上確有值得關注與改進的地方,本文提供以下幾點建議供政府參考:
(一)強化國內投資
台灣薪資停滯的主要原因,乃是國內主要產業外移,許多企業紛紛將生產基地移轉至海外,尤其以製造業最為明顯,國內接單海外生產方式經營,而國內的產業卻沒有轉型升級,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導致國內的勞動需求大幅減少。
近年來國內企業的海外生產據點的各項生產要素的優勢逐漸消失,面臨工資高漲、土地取得困難、勞工抗爭事件不斷發生的問題,與國內的生產成本逐漸接近。政府應利用此一時機,排除在台投資的障礙,爭取國內外企業來台投資,增加更多的就業機會,薪資即能跟著水漲船高。
(二)促進產學結合
即使國內整體薪資停滯,然仍有不少高薪的工作找不到合適的受雇者,形成低薪行政職缺一堆人搶,高薪的專業職缺卻找不到人的奇特現象,尤其以專業技術人員最為明顯。
建議政府教育應重視與產業結合,首先,加強過去以專業訓練為主的技職教育,培養企業所需的人才。當前技職體系與市場脫節情況相當嚴重,主要是近年來我國技職教育過於偏重升學,普設科技大學,學生畢業後缺乏專業技術能力,也不願意從事基層的技術工作,而造成人才斷層的問題。
其次,學校教育不應一層不變,而需跟上時代發展趨勢,訓練未來市場所需的人才。例如:大數據、物聯網、生物科技與綠色能源產業等均是將來的明星產業,大學教育應積極引入相關師資與設備,訓練該領域的人才,搶佔市場先機。
(三)推展高附加價值服務業
台灣服務業發展甚早,待客熱情親切,深受國內外的消費者肯定。2011年6月開放陸客自由行後,來台人數即不斷成長,促進相關服務業的蓬勃發展,可惜的是國內多數服務業與歐美日等先進國家相比,精緻度略嫌不足,還有不少成長空間。未來服務業應朝向提升附加價值的方向發展,走向精緻化、特色化且專業化,而非同質性的價格競爭,以吸引旅客來台享受高級的專業服務,即有助於提高服務業的薪資水準。
另外,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也能有助於我國精緻服務業進軍封閉的大陸市場,搶佔龐大的商機,非但有助於企業發展,連鎖企業進入大陸市場所需聘用的台籍店長及相關人才也相當可觀,這些外派的人力薪資也遠優於國內薪資。盼望立法院能排除政治紛爭,早日通過服貿協議的審查程序。
(四)鼓勵企業加薪
不少企業雖然獲取高額的獲利,卻不願意將利潤與員工分享,讓國內薪資躊躇不前。政府為改善此一問題,勞動部日前召開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確定明年7月起,基本工資由現行19,273元,調漲735元到20,008元,調幅3.81%;金管會也推出台灣高薪100指數,鼓勵高薪企業;經濟部提出政府採購考量企業加薪狀況等,均相當值得肯定。
(五)加強國際化吸引國際人才來台服務
外國人普遍認為台灣人民相當友善,生活環境也相當舒適,惟基礎設施上國際化略顯不足,例如國際學校數目、交通號誌及公務員的外語能力等。另外,國內部分法規也對外籍人員來台有些不合理的限制,尤其對中國大陸的白領人才在台工作有相當的限制,阻礙優秀國際人才來台灣工作的意願。故政府應強化國際化設施,放寬不合理的法規限制,甚至還可提供相當優惠措施,吸引國際人才來台服務。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