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有所微有所不微 企業微課與知識管理

廖肇弘
http://blog.sina.com.cn/johnliao 
johnliontw@gmail.com
2015.6.25 
Image may contain: 1 person

前言
2000年到2005年間,互聯網泡沫後華麗轉型,知識經濟思潮澎拜,知識管理(KM)成為管理學界與實務界的顯學,各種有關知識管理學說和研究報告紛紛出爐,企業紛紛導入知識管理,設置首席知識官(CKO),希望能晉身為知識型企業,成為新經濟時代的成功典範。當時,我仍在資訊工業策進會工作,主要職務就是擔任輔導企業導入知識管理和線上學習的顧問,因而有幸能夠近距離了解許多不同產業背景的企業,同時期也發表了大量有關企業知識管理和線上學習的輔導心得與專業文章。


然而,十五年過去,幾番風雲變幻,大江東去浪淘盡,多少當時名列知識管理管理的典範公司已成歷史陳跡?多少當年引領風騷的CKO如今安在哉?

隨著幾年前企業大學的興盛一直到Web2.0的風起雲湧,每一次嶄新的話題都會為知識管理帶來創新的動能。在這十五年間,互聯網產業發展迅猛,近期「互聯網+」更將互聯網在企業與產業創新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做了最好的詮釋與定位。或許值得研究的題目很多,但今天我只想和各位朋友探討,當已然沉寂一段時間的知識管理,遇到了近來方興未艾的「企業微課」,是否會被賦予不同的生命,產生不同的詮釋,進而呈現不同的樣貌?

企業微課對知識管理的三大解放

相信大家對於微課都已不陌生,從創新的角度來說,微課其實已經不是什麼新潮的玩意兒了,透過智能手機或是Pad等移動裝置,人人都能輕易地製作微課,最近在中國,從中小學一直到中小企業或是上市公司,大家都在瘋微課,有很多單位更不約而同地舉辦微課大賽之類的活動,在在都顯示了微課市場的火熱狀況。

然而,「企業微課」,顧名思義,就是應用於企業領域的微課。或許如同我在2013年11月首度提出「企業慕課(Corporate MOOC)」八大應用模式一樣,當微課應用在企業領域時,「企業微課」就必然將與企業學習與人才發展的議題結合在一起,而不僅是原來應用在教育界的 定義或模式了。

那麼「企業微課」對於知識管理又有什麼意義呢?就我個人的觀點而言,從知識管理的角度來看,「企業微課」對於知識管理有下列三項重大的解放:第一是知識創作者或知識工作者(Knowledge Creators & Knowledge Workers)的解放,第二是知識擷取與創造工具(Knowledge Capturing & Creating Tools)的解放,第三是知識擴散流程(Knowledge Diffusing Process)的解放。

對於知識管理有些許認識的朋友,一定還記得K = (P+I) ^ S這個公式。其中Knolwedge代表知識,P代表People也就是人力資源,+通常解釋為Technology也就是科技,I是指Information也就是信息,S指得是Share也就是分享。用白話文來說,這個公式的涵義就是: “知識即是運用科技將人與信息結合,並加速分享的過程”。

先從People的角度來看,任何人只要善用工具,都可以輕鬆地製作微課,不論是領域專家(SME)、企業內部講師、或是經驗豐富的資深人員…等等,企業中每一個層級的每一位同仁,都可以扮演知識創造者的角色,都可以對企業知識資產的形塑有所貢獻,最後可達到全員知識管理或群眾知識管理(Crowd Knowledge Management)的境界。

再從+ Technology科技的角度來看,企業微課=(移動學習+非正式學習+碎片化學習)。現在各種微課製作工具其實就是最好的「知識擷取工具(Knowledge Capturing Tools)」。透過各類簡易的微課製作工具,企業可以輕鬆地將專家的知識與隱性知識,例如經驗、案例…等等快速地顯性化,並且讓同仁透過碎片化學習的方式輕鬆吸收各種知識,而這是傳統知識管理平台或系統很難達到的境界。

最後從Information和Share的角度來說,當企業微課的每一個知識點都被妥善的設計與整合後,企業微課就不僅僅是微課,而是組合成一個完整的企業知識體系架構了。而當每一個知識點與知識點之間,同仁可以自主決定學習流程或選擇知識點的進展,並且樂於相互分享時,知識擴散的流程就會以加倍的速度在企業中展開。

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

相信大家也都明白企業學習的70-20-10法則,90年代中期美國北卡羅來納州創意領導力中心Morgan McCall發現企業內約有70%的學習來自於工作體驗,20%的學習來自於非正式學習,只有10%來自於正式學習。企業微課,就是可將這70%工作學習以及20%非正式學習的這兩大部分,快速轉化為可以知識管理系統中可以快速傳播的知識資產。
或許我們用野中鬱次郎提出的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相互轉換的SECI模型會比較容易理解。野中鬱次郎認為,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是可以相互轉換的: 
隱性知識
顯性知識
隱性知識
社會化(意會知識
外化(概念化知識)
顯性知識
內化(操作化知識)
綜合化(系統知識)


其中,從隱性知識到隱性知識的轉化是指Socialization也就是社會化。通常指透過觀察、模仿、親身實踐….等不同的形式使隱性知識得以傳遞,例如傳統的師徒制就是最典型的方式。隱性知識到顯性知識是指Externalization也就是外部化,這是對隱性知識轉化為他人容易理解的形式,例如將經驗撰寫成案例文章、將經營理念轉化為口號標語…等等。從顯性知識到顯性知識,一般是指Combination也就是組合化,尤其是指知識擴散的過程,將零碎的顯性知識進一步系統化和體系化,將零碎的知識內容進行整併且有組織次序地表述出來。顯性知識到隱性知識的轉化通常是指Internalization也就是內部化,將企業的顯性知識轉化為企業中各成員的隱性知識,通常意味著知識在企業員工間迅速傳播與學習,員工接收新知識後可立即應用於工作中,進而創造出新的知識資產。

「企業微課」的出現,使得這四種顯性隱性知識轉化的應用有了加速創新的可能。首先,最容易理解的就是隱性知識的顯性化,透過企業微課,可將企業內資深員工的經驗或各類隱性知識顯性化,將其心得記錄下來或者以案例分享的方式來呈現,快速製作成微課的形式即可加速員工之間的學習,快速地將隱性知識顯性化;若再稍稍引導同仁對於此類微課的內容,進行深度的討論與分享,亦可使參與者融入其中,達成隱性知識隱性化的目標;而企業微課的內容,結合移動學習及學習平台快速擴散,使員工人人參與微課的學習體系中,就是顯性知識顯性化的最佳應用;最後,當企業同仁已經非常習慣透過微課的方式來學習或者解決工作中的各種問題時,顯性知識隱性化的目標也就不難達成了。

結語

從我個人到許多企業交流的經驗而言,我認為目前「企業微課」在國內仍處於發展初期,許多企業都還在探索到底微課是什麼?為什麼要導入微課?微課如何製作?基本上,我到目前為止還沒看到有哪幾家企業將「微課」和「知識管理」聯想在一起,更遑要論要將「企業微課」作為「企業知識管理」的一種創新應用模式了。

此外,記得當時我在當年一篇被轉載許多次有關知識管理的文章中提及: 『就好比三國演義中著名的赤壁之戰,最後決定勝負的關鍵,並不是哪一方的軍隊糧秣或船隻多寡,而是人才的流向與各方策士與謀略的佈局,扭轉了歷史,決定了輸贏。以古鑑今,各產業未來將面臨的極度激烈競爭環境中,知識管理的良瓠與否,對於優勝劣敗的結果,實有舉足輕重的影響。而是企業能否做好「知識管理」,與其是否能夠建置完備的「知識管理系統」,有絕對的關係。』要實踐知識管理,除了必須將企業知識管理的運作機制建構在互聯網科技的創新之外,也有很大一部分是有關組織變革、企業文化、人才發展方面的議題。企業微課,在龐大的企業知識管理體系中,或許也只是眾多成功關鍵因素中的一部分而已。

然而,我認為企業導入微課時,不要只將微課視為一種培訓的形式,微課其實是「有所微,有所不微」的。因為微課的每一個知識點或許很微小,但以知識管理的框架來定義微課時,卻可以組合出很龐大的企業知識體系。每一個微課的教學者或學習者或許很微小,但當以知識管理體系的框架來定位所有成員時,所有參與在其中的知識工作者,都是企業最重要的人力資源,每一個人都可以是提升企業人力資本的重要引擎。

本篇文章已經獲得作者同意轉載。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2019十大趨勢值得關注

1:“知識萃取”成為新的熱門話題 在移動互聯和知識付費時代,外部知識、大咖知識已經不再稀缺,而真正稀缺的是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和技能,但這些知識在組織內部一直大量存在,那就是業務專家多年實踐中沉澱的隱性經驗。 這就是為什麼這兩年知識萃取和微課開發火起來的原因。 知識萃取本不是新鮮話題,因為在課程開發中最需要解決的就是知識萃取問題,是我們做課程開發的老師的必備技能。在知識萃取時,最需要解決的是如何將業務專家的隱性經驗挖掘出來而不僅僅是萃取問題。 2:“訓戰結合”成為新的人才培養模式 “相馬不如賽馬”的用人理念一度流行,在互聯網領域也存在通過競爭機制來激發員工鬥志並以此來選人的方法。在培訓中,採取“訓戰結合”的方法同樣可以極大激發學員的參與度,提升人才培養效果。簡單來看,在線學習中的遊戲化設計就是訓戰結合模式,通過模擬和PK方法讓學員樂在其中。也有真槍實彈”的案例,比如阿里巴巴的三板斧培訓班,每天都會淘汰學員,給學員帶來的壓力可想而知。 3:項目製成為人才培養的基本模式 傳統的培訓項目基本就是課程拼盤,培養領導力就找一些好的領導力課程拼一下,如果課程太多就分幾個階段,每個階段包裝一個動聽的名字,而本質上看還是課程拼盤。而隨著培訓成熟度日益提升,培訓經理對於學習項目的認知不斷升級。 當前企業裡的學習項目,以真實的業務問題為出發點,設計整體解決方案,注重在運營中提升轉化度,在培訓後有相應的跟踪和輔導措施,項目評估注重與業務的相關度,以及轉化成有形的成果。這些項目的設計考驗培訓管理者的診斷能力、設計能力、運營能力,考驗業務思維和系統思維。 在這些項目中,培訓課程僅僅是要素之一,培訓管理者們通常需要融合線上學習、社群分享、在職訓練、導師輔導等多元化方式,以最有效的方式來幫助業務解決問題並達成結果。 4:移動學習平台將發揮更為綜合的價值 有點規模的公司都已經或正在著手引進移動學習平台。移動學習平台比其老大哥elearning平台更為有優勢。在電腦時代,一門在線課程動輒45分鐘以上,培訓部門要求員工在下班後佔用娛樂休閒時間來學習,確實是逆荷爾蒙。 而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手機成為人身體的延伸,大量需要線下完成的工作開始往手機上遷移,聽課這個看似需要一本正經正襟危坐的事,完全可以隨時隨地通過手機上網來實現。尤其是對於未來的互聯網原住民來說,他們能夠通過網絡來解決的問題可能就不會通過線下

讓企業員工在賺錢時,也能時時學習的雲端服務方案

Innomobile企業智慧雲端服務專注於企業O2O 知識營銷 X 社群支持 X 全方位學習,讓企業實現Learning While Earning的理想,而且彈性的計費方式,更是面面俱到為荷包著想!  1. O2O 知識營銷: 營造知識觸手可及的便利,讓客戶/學習者自然而然接觸,了解,吸收欲傳達的知識! 以Smart Handbook快速轉換企業智慧成為O2O 智能手冊,縮短與顧客距離,運用於工作支援、輔銷、教育訓練、售後服務、體驗零售、及型錄行銷等。完整的掃描分析報告,更是企業下一步行動的最佳指引。 Smart Handbook 榮獲 107年 資訊月百大創新產品獎!!! ( 細節說明 )  2. 社群支持 : 透過Social機制搭配主流社交工具如Line、WeChat 、FB的深度整合,能促動員工主動分享知識,讓顧客主動加入會員,增加老顧客持續與公司互動的意願,發揮知識就是力量的綜效。 3.全方位學習 :  如何透過系統化的機制推動70-20-10的全方位學習(Holistic Learning)機會給員工,成為企業提升成長的重要策略。也就是說企業想要做得更好,不能僅僅注重商業結果,而是要不斷培育和發展知識型員工,尤其是在經濟不景氣的大環境中,這才是解決危機的最好辦法。 全方位學習是基於新的學習科技與行動技術,提供全方位滿足使用者需求的學習服務,能提供使用者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點,使用任何載具,採用任何學習方式,閱讀任何形式的教材媒體,並分享到任何形式的社群工具。 企業可藉由導入與世界趨勢並駕齊驅的觀念的服務,翻轉知識的應用,創造企業的獨家競爭力! 雲端客戶名單參考: 東捷科技、久年營造、技嘉科技、工研院、台全電機、冠捷集團、鼎新電腦、三福化工、GOGORO、互動國際、晶華酒店、龍巖、漢來美食、鼎文、南良集團中良工業、TVBS、全球人壽、野村證劵、群益金鼎證劵、SHOKAY、中信房屋,HITACHI、泰和碩藥品、金旭資訊、磐石保經,合作金庫人壽,鼎新電腦,上海巨亮、OPA.. 如果您欲了解更多有關於雲端方案的細節,請立即連絡我們sales@learningdigital.com 或 02-2356-3000 分機162 Candy。 方案網址: https://www.hcm.learningdigital.com/cloud